第4部分 新省委书记(17.1)

目录:新省委书记| 作者:闻雨| 类别:都市言情

    晚上十一点,郭醒世终于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日程。他觉得有些疲劳,上车时脚有些不听使唤,还是在孙启运的帮助下才坐进车里。

    今天下班后到现在,郭醒世共"出场"六次。分别陪同国家发改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农业部等六个部门的客人吃饭。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莅临检查指导工作,作为临海市党政一把手,郭醒世如果不出面,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种频繁的接待陪同,已经由单纯的礼尚往来演变成应酬政治。

    对于绝于大多数基层干部来说,形形色色的应酬,就像是人体内生长的半截"阑尾",既不能轻易割舍,又时常要闹出些"疼"来让人冒汗。他们一方面为应酬所累,使最佳年华的活力,向着本应有所创造的事业投注得越来越少,还不得不"透支"有限库存。另一方面,他们又都兢兢业业地操劳着这份苦役,费劲地滋养着这只"怪胎"。因为,舍了它,事办不了,人要得罪,考核不优;舍了它,权势无以体现,人要笑话,自己在人前也没了脸面。应酬何其多。在农村,应酬的风气和门类一点也不亚于城市。当前,乡村干部最感头疼的应酬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接连不断的来人吃喝接待,另一类是应付各种各样的会议和验收、考核、达标活动。由于应酬太多,乡村干部的精力被大量分散。乡干部们说,他们的"身体"常被截成三段,三分之一用于吃喝接待,三分之一用于开会和陪同检查考核,三分之一用于正常工作。

    当今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迫使人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拼命为人生的规划奔波操劳。要实现人生目标,就不得不和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不管你是身居高位,还是市井平民。于是,应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大必修功课。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达能贤士都视应酬为一门特殊的学问,不仅要了解其中的诸多道理和规则,更要领悟并懂得如何运用。所以,纵观那些最后得以成功的人们,大都能懂得并且娴熟运用应酬的技巧和策略。看似简单的推杯换盏,却是玄秘而又必需的应酬智慧与艺术……

    虽然政界的应酬高雅而含蓄,更为冠冕堂皇,但是,有的时候,宾主双方同样处于一种无奈。

    汽车已经发动了,何去何从,司机和秘书都在等待郭醒世的命令。

    "去……去富丽华酒店。"郭醒世打了个酒嗝,打了个哈欠。顿时,车内弥漫着茅台酒的浓重酒味。

    到了富丽华酒店门口,郭醒世往前指了指。司机明白了,郭醒世的意思是让把车开进地下停车场。郭醒世是市委书记,当然的公众人物,无论走到哪里都自然是前呼后拥。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出现在酒店大堂,一旦被人认出,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联想。所以,郭醒世只好采取掩人耳目的应对措施,直接从地下停车场的电梯上楼,神不知鬼不觉。当然,如果是正常的公务活动,他一定会堂而皇之的。

    "你们……回去休息吧,等我电话。"郭醒世下车后,熟练地直奔电梯。

    于小倩在1818房间。两个小时前,她给郭醒世发过一条短信。郭醒世有一个手机。这个手机的号码,不是用于公务的,因此,知道的人非常少。

    电梯在上升。郭醒世的脑子里,装满了于小倩的身影,越来越清晰动人。那双眼睛,如同山野间碧绿的泉水,清澈而妩媚。还在第一次见到这池碧水时,他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灵魂深深地沉了下去。那鲜嫩欲滴的双唇,红得那么自然,那么诱人,仿佛应季的草莓,沾上了一层晶莹的露珠……

    当年,郭醒世成为省委第一书记家里成员的梦想遭受挫折后,被分配到东平县偏远乡下一个小山村当小学老师。全校七个学生,分成三个年级。郭醒世是学校的一把手,校长老师都是他一个人。

    郭醒世的情绪低落到了冰点。每天学生放学后,他便独自一个人坐在校门口的大青石上,望着起伏的山峦发愣。本来立志要出人头地的他,希望的火灭了,灭了,只剩下失望的灰……他觉得,所有的美好梦想,都被这面前的大山埋没了,苦闷如同这曲折绵长的山路一样,遥远而又漫长。圣洁如女神的王心宛,也一时杳无音信。郭醒世不知道是因为省委第一书记采取了果断措施,断绝了王心宛和郭醒世的联系。他以为王心宛情有所移,已抛弃了他这位大海深处小岛出来的平民后代。

    后来,王心宛略施影响,郭醒世的命运立即有了起色,被调到乡党委任干事,又很快担任了副书记。王心宛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在家里替爸爸招待前来汇报工作的客人时,认识了时任临海市委副书记、市长的胡清泉。那一天,爸爸去北京开会,返回的飞机航班晚点,胡清泉在王辽东书记家等了很长时间。闲来无事,胡清泉便和给他端茶倒水的王心宛攀谈起来。王心宛很随意地问了一句,临海市的东平县长川乡有没有一个叫鬼见愁的村子?胡清泉立刻回答,有啊有,那地方山高路远,林密谷深。胡清泉问王心宛,打听鬼见愁村干什么?有什么事情吗?在他的追问下,王心宛说,没什么,没什么,我有一个男同学毕业后,分到那里当小学老师。同学?你同班同学?胡清泉赶忙问。王心宛故意轻描淡写地说,是我的同班同学,名字叫郭醒世,人不错,挺有抱负的。王心宛就这么看似无意的一句话,胡清泉却铭记在心。很快,他便给东平县的书记县长打了招呼,省委第一书记女儿的同学郭醒世,被调到了乡里。当然,这一切郭醒世并不知道。

    不久,乡党委副书记郭醒世担任了东平县委副书记,分管工青妇工作。他上任的第一天,便认识了团县委书记于小倩。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陪同刚上任的县委副书记走访分管部门,在介绍于小倩时,县委办副主任特意补充了一句:"于小倩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她是市长胡清泉的亲外甥女。"

    郭醒世并不知道,改变他命运的,其实是王心宛。他只是知道,是市长胡清泉慧眼识珠,发现了他这块璞玉。当时,市长这样的大官,在郭醒世的心目中是高不可攀,至高无上的。因此,他对这位尚未谋面的市长大人,心怀崇敬之情。也是因为这份感激之情,他和于小倩的接触多了起来。那时候,郭醒世和王心宛的联系完全中断。他只知道是于小倩的舅舅帮助他改变了命运。胡清泉虽然没有王辽东的官大,但一市之长,也是一座巍峨的大山。寒门出身的郭醒世,对"朝里有人好做官"的理解格外刻骨铭心。期盼大山相依的心情如饥似渴,寻觅捷径的愿望十分迫切。郭醒世在于小倩的身上动了念头,略施小计就把她揽到怀里。世间所有的情爱故事没有什么差别,郭醒世和于小倩向着婚姻的殿堂缓缓地迈动着脚步。郭醒世感到很幸福,于小倩花容月貌,又有个高官舅舅。郭醒世庆幸自己终于攀上了高枝。郭醒世已经很成熟了,无论是谈情说爱,还是床上技巧,都运用自如。从来没有和男人深接触的于小倩,深深地陷进了郭醒世的温柔,如痴如醉。

    可是,就在这时,王心宛突然来到东平县,出现在郭醒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