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新省委书记(18.3)

目录:新省委书记| 作者:闻雨| 类别:都市言情

    胡茜心想,很快,省委书记钟兴邦平易近人的佳话,就会在县、区委书记中传开,并且会被演绎成多个版本。她明白,有的人或许从来就没有机会和省委书记近距离接触。杨平虽然表面上轻松坦然,内心里一定始终高度紧张,忐忑不安,生怕在这次接待钟兴邦时出现丝毫差错。钟兴邦的表现,也确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定会给这位县老爷留下终生难以忘怀的印象。风过水无痕,雁去留声后。胡茜从心里佩服钟兴邦,也完全相信他流露的是真情实意,本性使然。

    车子到达中平县城时,已是下午四点钟了。钟兴邦让胡茜下车,到路边一家企业门卫处打听中平县信访大厅怎么走。门卫听说要找县信访大厅,热情地指路。钟兴邦看在眼里,心里想,中平县的信访工作一定名不虚传。

    在空荡荡的县信访大厅,钟兴邦又让胡茜打听潘良在哪里。工作人员回答说,我们潘局长"下访"到杨树沟乡去了。钟兴邦说,我们直接到杨树沟乡,去见这位县信访局长潘良。他在8年前就推行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把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把问题解决在院内炕头。全县社会稳定老百姓气顺心静。不久前人民日报记者给钟兴邦写过一封信,是通过胡茜转交的。信中记者称赞潘良"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准则,真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努力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清正廉洁,淡泊名利,无愧于信访战线上的楷模……"

    钟兴邦担任过县委书记,深知基层信访工作者的苦辣酸甜。在这一岗位上,每天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张张怨气冲冲的脸,充耳一拨接一拨的骂声和埋怨声,碰到的,同样是一个个扯不清、理还乱的头疼的问题,做不完的烦事、难事。但是,这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一头挑着社会稳定,一头挑着群众利益,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党和政府树碑立传的十分重要的事业。

    车子到达杨树沟乡后,在一个村子边,胡茜向一位小卖店主人打听乡政府怎么走,女店主指路后顺便问了一句:"你们到乡里找谁?"

    "我们……找潘良。"

    "找潘局长啊,他不在乡里。"

    "在哪里能够找到他?"

    "他刚从这里路过,到山那面的李家堡子去了,为一户困难户送米送面去了。"

    听说车上的人是找潘良,女店主非常热情,话匣子也一下打开了。"潘良是我们老百姓的好朋友,积善行德的大好人啊!"女店主很感激地说,"我是个苦命的人,是潘良兄弟把我从苦海里捞了出来,这个小卖店,也是他掏自己兜里的钱帮我办起来的,让我有了养家糊口的法子。"

    女店主介绍,她叫齐玲,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大山沟里。丈夫因病死了之后,她一个人拉扯着女儿,日子过得有一顿没一顿的。屋漏偏遭连阴雨,家里的一亩半承包田被村支书儿子强占了。村支书儿子办了个砖厂,占了她的地取土烧砖。胳膊扭不过大腿,齐玲只有把眼泪流进肚子里。孤儿寡母,日子过不下去了,准备到外地去沿街乞讨。就在这时,有人指点她说,应该去找潘良局长,他是包青天,专为老百姓申冤办事。齐玲心想,人家是县里的局长,是大官,无亲无故,哪能答理一个小老百姓?那人说,你错了,潘良这个人就和老百姓亲,是老百姓的亲戚。齐玲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潘良。"大姐,你放心,我一定帮你讨回公道!"听了齐玲的哭诉后,潘良震怒了,当场就给杨树沟乡领导打电话,见天色已晚,潘良就把齐玲和女儿领到自己家里,让爱人热汤热饭地招待,安排她们母女住在家里的床上,他和爱人却打地铺,住在外屋的地上。

    齐玲的一亩半地终于争了回来。潘良见齐玲家里揭不开锅,日子过得太紧巴,便自己出钱,帮齐玲开起了这家小卖店……

    到了乡里,钟兴邦和值班的乡干部谈起潘良。这位乡干部不知道钟兴邦的身份,以为是记者来采访潘良,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

    "潘局长当过八年乡长、书记。身为农民的儿子,他有一颗爱民心,理解为百姓帮忙是干部的责任。群众的疾苦,也教育他要永远甘守清贫。因为工作需要,信访局的干部每年都要到北京出几次差。在那儿住个像样点的旅馆,一般每天要花费几百元,加上吃饭等开支,一趟下来要上万元。潘良心疼,所以,他去北京,经常住48元一晚的澡堂子。而吃饭,五六元的小笼包成了他的'最爱'。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但老百姓过得最不容易,没有难事不会求你,我们要把他们的事当做天大的事。潘良常和同事说。有困难,就找我潘良,即使我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也要奉献我的一腔真诚!潘良常对上访人说。从当乡司法助理开始,潘良就把老百姓当做自家亲人看待,他们的事就是自己家的事。他的办公室永远是一个'小集市',这里包括农民在内的形形色色老百姓,都愿找他反映不平事,找他唠唠掏心窝子话。潘良的真诚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关心、关注中。他常常拿钱为上访户买吃的,买车票,买生活日用品。逢年过节,亲自去看望老上访户、老伤残军人、贫困老人,给他们买米、买面。方台镇太平庄村的上访户白桂荣命很苦,先是丈夫被人打后致残,没多久去世了;后是唯一的儿子也在几年前因意外事故摘去了脾,家庭一贫如洗,住着随时可能倒塌的土房。每次上访坐不起车就走着去,把鞋子都走破了无数双。当时还是方台乡长的潘良,看到白老太太的困境,当即从自己腰包掏出200元钱让大娘种上地。随后,潘良主动到县、市两级民政部门为她争取救济款,还很快帮助她建了三间瓦房,又根据实际情况给她办了低保。从此,白桂荣家有了一个当官的'亲戚',逢年过节多了一份亲人的问候。记忆力并不好的白大娘,张口就能说出潘良的手机号。不光白大娘这样的穷'亲戚'有潘良的手机号,在全县,无数上访户手里都有潘良的手机号。潘良付出的真诚仿佛是一粒种子,它在与每一个老百姓的平等交流中静静地生根发芽。"乡干部感慨地说。

    "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累,吃的是粗茶淡饭,过的是清贫日子!"胡茜同样感慨。

    一连追了几个村子,始终没有见到潘良。潘良,一头扎进了大山深处的老百姓家里。

    "兴邦书记,我们是继续寻找潘良,还是……"余德试探着问。

    "我们不回县城去,马上去东平县,在那里住一晚。"钟兴邦回答。

    在通往东平县城的路上,车里的人都沉默无语。胡茜想,也许是因为受潘良和老百姓的故事感染,也许是潘良这位农村基层干部的所作所为,打动了大家的心,才使车内包括省委书记钟兴邦在内的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潘良的事迹,请省委办公厅总结一下,我们省委做个决定,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他学习。"过了许久,钟兴邦对余德交代。

    "好的,我马上通知办公厅。"余德心里的想法似乎是成熟了,提议说,"这么好的干部,应该提拔重用。"

    钟兴邦觉得余德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便说:"你和马怀远打个招呼,让省委组织部考察潘良,把他提拔到县级领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