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顺手牵羊绝地逢奇遇…

目录:边城烽火| 作者:阿明| 类别:历史军事

    (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

    追书等到炸弹的硝烟散过了好半天,听听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动静,阎康侯和黄省三等伪军才陆陆续续的从地上爬了起来。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实际上,刚刚爆炸过的这两颗炸弹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炸弹,只不过是江湖人经常使用的霹雳弹,是孙兴国和高歧山二人在进入地道之前为了迷惑敌人而施放的。

    这种霹雳弹的杀伤力其实并不大,只是所产生的火光烟气很大,是江湖人在危急时刻为了迷糊强敌便于自己逃遁用的;孙兴国和高岐山本来已经随着众人进入到了地道的入口,可是他们二人不甘心就这么一走了之,又返回身来把随身带的两颗霹雳弹给甩了出来。

    县政府大院之内通往城外的地道是何年何月所修,现在已经是无从考究了,因为在县政府没有任何的档案史料记载,而且在历史上知道有这条地道的人更是寥若晨星。不过,在金沙镇的整个镇区之内,这样的古地道却并非只有这么区区一条,只是近些年来一向未被人们重视利用罢了。

    据民间传说,隋唐演义中的第七条好汉、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大将罗成曾经率兵在这里驻守过,并与十八路反王中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刘黑闼在此展开过激烈的战斗,金沙镇内的地道就是在那时为了防御刘黑闼的军队进攻,由罗成组织当地军民修建的。只不过此事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无以佐证。

    民间还传说罗成在金沙镇北面的淤泥河中被刘黑闼设计用乱箭射死之后,他的五钩神飞亮银枪就化成了一条金龙腾空飞到天上去了。因为罗成使用的五钩神飞亮银枪和岳飞使用的沥泉神枪一样,也是天上的神兵利器,都是物有所属的,使用它的将领一旦升天,它也就回归原来的神位了。不过,传说在罗成被乱箭射死以后,他的五钩神飞亮银神枪还时不时地在当地出来显显灵。

    有当地的耆老还绘声绘色地演说,在清末民初时节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当地一位出外访友的老汉着急赶着回家过年,半夜三更路过金沙镇北面的野地时,奇怪地看到一株青枝绿叶的红高粱在路边立着。这位赶着回家过年的老汉当时也未及细想,就顺手劈了几片青翠的高粱叶子想拿回到家中喂牲口,没成想等回到家中拿到灯光下一细看,那里是什么红高粱叶子,竟是一把金叶子。此事传扬开去,很多熟悉历史掌故的人都说那株红高粱就是罗成的五钩神飞亮银神枪在显灵。

    事实上,在隋唐演义中的小英雄罗成只是个小说家笔下虚构出来的人物,其生平事迹根本就无处查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当地的老百姓说起这些传说下来的故事来,都言之凿凿,讲得活龙活现,令人不得不信。据史学家考证,唐朝的开国将领燕王罗艺的确有个儿子名叫罗成,但生平事迹不祥;隋唐演义中罗成的英雄事迹大都是依据李世民麾下大将罗士信的事迹演化而来的,罗士信就是隋唐演义中罗成的原型。

    据历史记载,罗士信是齐州历城人(今济南历城人),与唐朝开国名将秦琼是同乡。隋朝大业年间,罗士信为隋朝齐郡通守张须陀手下战将,勇武过人。因为其一举击溃了齐郡长白山王薄、左才相、孟让等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而成名。后随张须陀###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兵败之后,张须陀被杀,罗士信随同裴仁基归降了瓦岗军。降唐之后,他跟随秦王李世民攻伐王世充,屡战屡胜,名震一时,因功封绛州总管、封郯国公。

    在平定王世充之后,罗士信再从秦王李世民征伐刘黑闼起义军,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在洛水城(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南)的防御战中,罗士信陷于义军重围,城破之后被俘拒降,为刘黑闼军所杀,时年才刚刚二十岁。李世民闻罗士信死,大为悲伤,用重金购得其尸首,将其葬在了北邙山裴仁基的墓旁。

    隋唐演义中所描述的罗成的英雄事迹和罗士信的生平事迹大略相同:两人都是使枪,都是少年英雄,都投过瓦岗军,都是秦王李世民麾下的大将,都是在与刘黑闼的起义军作战时牺牲的。所以后世的史学家考证说,由于罗成和罗士信二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故历史上的罗士信是隋唐演义中罗成的原型无疑。由此可见,当地关于罗成的种种神奇传说也并非完全是什么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而神出鬼没的罗家枪法更是因为罗成之名而享誉中华。

    金沙镇在隋朝时为幽州渤海郡,说不定隋唐演义中的青年英雄罗成或他的原型罗士信在当时当地还真的有过这么一段动人的故事也未可知,毕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是不可能把人世间历朝历代发生的事情全都给纪录下来的。对于当地的这些民间传说我们就听人故妄言之,又故妄信之,也未尝不可!金沙镇的地道就没有什么有文字的历史文献记载,它不也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么?

    孙兴国和高岐山知道县政府大院中有通往城外的地道,是从逃跑的国民政府县长口中得知的,知道的时间也并不太长。他们师兄弟二人自打从镖局被聘任到县巡警大队当上巡警以后,由于武艺出众,很快便成了县长的贴身保镖;七七事变爆发以后,由于日本鬼子步步紧逼,为了以防万一,逃跑方便,县长就把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告诉了他们两个,目的就是让他们两人提前熟悉地道的情况,为其在危急时刻依靠二人护驾逃跑做好准备。究竟那位县长大人是怎么知道这古地道的秘密的,他们二人也不甚了了。

    由于今晚事发突然,在县政府大院开始遭到阎康侯和黄省三率领的伪军袭击的时侯,孙兴国和高岐山因为忙于带领手下的战士上到高墙进行防御,根本就没有顾及到要钻地道转移。待等到防御战打得越来越激烈,二人只顾着指挥打仗,又哪里顾得了这些。直到县政府南大门遭遇到阎康侯等伪军的火攻,孙兴国在情急之下才如大梦初醒,想起了还有通往城外的地道可以救急,给处在生死存亡之际的一百多位抗日救**官兵找到了一条求生之路。

    县政府大院通往城外的地道入口就在原任县长的办公室、即现在向靖远所在的抗日救**司令部的屋内;按动消息按钮,打开北墙上一幅古画下的壁橱就是一道夹壁墙,地道的入口就在夹壁墙之内。由于进入夹壁墙地道入口处的消息按钮做的特别隐蔽,没有任何异样的标志,不知情者是很难发觉其秘密的。向靖远在这套房子里连办公带住宿,一连住了这许多天也没有发觉其中的秘密,就是明证。

    在院外伪军发起的又一轮攻击被打退之后,孙兴国便和韩德平组织指挥着大部分战士由夹壁墙的壁门进入了地道。这个时候,院外伪军的攻势也暂缓了下来,因为南面的大门就要被火攻攻破,他们就没有必要再冒着生命危险去爬那道危机重重的高墙了。这些战场上临时发生的变化情况正好给撤退的抗日救**战士创造了良好的转移之机。

    而在实际上,一百多人的转移队伍进入地道口也没有用多少时间,因为进入夹壁墙入口就如同走平地似的,在夹壁墙内进入地道口时走得又全都是整齐的楼梯式的台阶,大家相互照应着鱼贯而入,很快就全部转移进了通往城外的地道里。等到阎康侯和黄省三等人率领着大批的伪军攻进县政府大院的时候,已经是人去屋空,踪迹皆无,只给他们留下了一个黑洞洞空荡荡的大院子。

    孙兴国和高岐山见到大家转移的这么利索,觉得就这么不声不响的溜掉,太便宜了阎康侯和黄省三这些伪军,又想给进到院子里的伪军制造些新的麻烦出出心中的恶气,便打开屋门把随身带着的两颗霹雳弹给扔到了伪军的人群中,然后乘着混乱之机从容地钻进了夹壁墙的地道之中;没有给敌人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