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1.4.3:苏武牧羊不失“…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中国古代不乏守节之人,殷商灭亡,周武王仁德,想启用贤人箕子,但箕子坚持亡国之臣不事二主,漂流到朝鲜半岛。人们经常赞扬的有苏武、文天祥等人。

    苏武(前140―前60)是中国古代西汉朝廷大臣。官拜中郎将。当时朝廷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要求他背叛朝廷,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了出来。

    单于见到无论软的硬的,苏武就是不投降,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他,但又不想让他返回,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才让你回到中原去。” 就这样,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给他的羊全是公羊。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

    那时的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的凭证。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其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使他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作任职凭证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在山区任职的,授其“虎节”;在平原地区任职的授其“人节”;在湖泽地区任职的授其“龙节”。作出使凭证的“使节”一般都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牦牛尾等装饰品,所以又称“庭节”。张骞出使西域时,持的就是这种“使节”。

    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长安。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但是苏武忠于西汉朝廷,坚守正道,思念家乡,持节复命的意念丝毫没有改变。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当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经死了,汉武帝也已经过世。汉昭帝又派使臣到匈奴地区,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手中仍然拿着那根“使节”。他受尽利诱和折磨,始终没有失掉,更没有改变这根“节”。苏武“留胡节不辱”的高尚气节,荣辱劳苦志不移、“节”不丢的硬骨头精神,千古流传,万代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