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3.2:周恩来的高尚人格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 )感悟】周恩来的高尚人格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耳熟能详的《绣金匾》这首歌,有一段是专门歌颂周恩来的,称赞周恩来“鞠躬尽瘁为人民”,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从1949年起到1976年止当了26年多的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他忠诚仁厚,忠于党,忠于国家和民族,忠于人民;他为新中国奉献了聪明才智、毕生精力;他为了中国人民的福祉日夜操劳,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从小胸怀大志,12岁在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时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时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一生从事革命,身居高位,执政为民。他做人光明磊落,追求人格完美。1916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以笔名“飞飞”在《敬业》第五期发表文章《我之人格观》,提出“孔之忠恕,耶之性灵,释之博爱,回之十戒,宗教之所谓上帝也,圣贤之所谓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也,范而羁之,亦即人生之人格耳。”通过归纳得出结论:“灵也,仁也,德也。统言之人格耳。”

    周恩来的高贵之处在于他的理智,高瞻远瞩,能够看透世事,尊重客观规律,服从大局,找准位置,守正不过,说自己能说的话,办自己能办的事。他拥戴**,支持**,配合**,与**共事四十多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周恩来在党内的名望高于**,在社会上也是一位更有名气的**人。从红军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周恩来有机会当党的一把手,但是他心中没有私己,只有人民和革命。1936年1月,*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检讨第五次反“围剿”与长征中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并改组党的领导机构。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主张取消秦邦宪(又名博古)和共产国际代表、德国人奥托•布鲁恩(又名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对军事上的失利负有部分责任(不是主要责任)的周恩来同意王稼祥的意见,用他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威望,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支持**。从此,确立了**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周恩来公正勇敢的表现。在同蒋介石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保卫根据地、反“围剿”战役中,周恩来开始认识到,**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是挽救中国革命的唯一办法。他认为,只有**能使红军重整旗鼓,也只有他能扭转局势。周恩来对**的杰出才干深信不疑,服从他的领导,自己甘愿做他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