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5.7:得民心才能成功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 )感悟】得民心才能成功

    古往今来的大智慧者都强调人民的重要性,都强调为民造福。因为人民是天下的主体,是大海里的水。《孟子•离娄上》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意思是说,得到天下的正确途径是要得到人民拥护,才能得天下;获得民众拥护的正确途径,在于获得民众的认同;获得民众认同的正确途径是民众所喜欢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三国时的司马懿对这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临死前对儿子司马师和孙子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关于君与民的关系,战国时著名思想家荀况在《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意思是说:君主像是一条船,民众犹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颠覆淹没。唐朝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大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明君所接受。对历朝历代君王和官吏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天下与民心的依赖,船对水的依赖,君与民的依赖,说明民众、民心的重要性。君主不得人心时,民众就会起来造反,****旧政权,拥立新君。造反者也必须给民众创造利益,才能有人跟从。纣王残暴荒淫,背离民心,民众支持武王伐纣。清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八骑杀出重围,隐伏在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界)休整。崇祯十三年(1670年)夏,河南荒旱,“斛谷万钱”,李自成重举闯王大旗,振臂一呼,饥民蜂起响应,很快发展到几万人。他采用牛金星、李言的建议,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受到百姓欢迎。民间到处传说:“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李自成的队伍在几十天里发展到几十万人,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能在井冈山竖起红旗建立根据地,红军队伍和红区不断扩大,与“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人民政权,广大贫苦农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口号和做法是分不开的。谁给人民大众创造利益,人民就拥戴谁。中国**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发展起来,并取得全国政权,与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分不开的。夺取政权,靠这个宗旨赢得民心;巩固政权也要靠这个宗旨聚拢民心。

    政权靠民心,企业也要靠民心。企业也是一个团体,也是一条船,人民大众同样是水。没有人民大众的消费,企业的产品就卖不出去。产品不合乎民众的需求就滞销,企业这条船就行走不了。企业的航船一定要航行在民众的汪洋大海之中,才能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