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5.8.2:恐怖的预言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 )对于中国的吃饭问题,世界上都很重视。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199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震动了中国和世界。它不无恐怖的预言,下一个世纪将是一个饥饿的世纪,中国将因为粮食的短缺而成为世界的一个负担。然而,他的预言破灭了,进入21世纪,中国的粮食供应充足,人民不仅能吃饱,而且能吃好。

    粮食产量何以过关?有政策因素,有科技因素。在科技因素中,优良高产种子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解决种子问题,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袁隆平为中国人民吃饱饭奉献一生。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袁隆平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一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