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9.2.2:诽谤之木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 )见的直接通道。尧生怕自己的政令有错得不到及时纠正,设立了“敢谏之鼓”,任何人发现尧的政令不便,都可击鼓上言。还设置了“诽谤之木”,任何人发现尧的错误,都可以站在这个木桩前攻击尧的错处。这样可以随时矫正自己的过失。纠正了错误,消除了过失,怨言自然消失,不好的评价没有了,留下的自然就是好的政令和作为,是赞扬声。尧的威望就更高了,人民更加爱戴。一天,尧走到一个叫做华的地方,华的封人(地方官)上前祝贺:“惟愿圣人多富、多寿、多男子”。尧听了连忙摆手说:“不敢,不敢。多男子就要多替他们担心,多富就多麻烦,多寿又要多碰到不如意的耻辱,还是免了!”华封人说:“天生了人,必要给他工作去做,每个男子都给工作,有什么担心呢?富了,把用不完的财富分给大家,有什么麻烦呢?天下安乐与民同乐,天下不安努力修德,到了千岁归天去了,还有什么耻辱呢?”这一席话流传成为“华封三祝”的美谈。

    中国**坚持执政为民的执政原则,这是十分正确的。许多地方政府都十分注意保持与民众的沟通渠道,树立先进信访干部典型,设立领导信访接待日,有的省会城市还设立“12345”市长公开电话。这些都受到群众的称赞。但是也有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怕群众,怕上访。本地出现问题不是迅速研究很好解决,或对民众误解进行疏导解释,而是采取堵的办法,上访难的怨言很多。这就部分地偏离了执政为民的原则,有悖于**留下的亲民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

    当领导的应该学习**的榜样,正确对待民众。私人企业主也应该如此大度理智,正确对待员工和消费者。平民百姓也应该学习**的宽厚大度,也应该注意周围对自己的评价,行善修德。特别是听到骂声,应该先检点自己是否有错,有错纠错,多做利人的好事。德惠四邻,怨言自息,口碑自树。这样,自己就少却挨骂的烦恼,多一分清静,多一分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