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12.6:赵本山“玩的”是…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 )感悟】赵本山“玩的”是群众路线

    赵本山是人人皆知众人喜欢的“小品王”,曾经蝉联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最受欢迎作品奖得主,”被誉为“东方卓别林”。著名学者、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先生评价说:“赵本山的确是个大艺术家”,“被全国人民惊叹的艺术家”。

    赵本山是一颗耀眼的大牌文艺明星,群众喜欢的笑星。赵本山是怎么走红的?是有过名人推荐,但最主要的是靠作品过硬,先是在东北民间走红,进而被全国百姓喜欢。赵本山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群众,他的作品表演的也是群众,喜欢他作品的也是群众,当然许多专业人员、专家也喜欢他的作品。可以说,赵本山的艺术道路就是走的群众路线,以群众的快乐为快乐,以群众的笑料为素材,以群众喜欢为目标,因而被群众捧红。

    赵本山1957年10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开原市莲花镇莲花村是嘴沟,小时是个准孤儿,有父不能依,6岁起跟着民间盲人艺人,他的二叔赵德明学艺。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样样精通,最拿手的是三弦。17岁加入公社文艺宣传队,接着进入威远乡业余剧团,被西丰县剧团借调主演二人转。就是这样一个基层的地方戏演员,发展成为红遍全国,光耀世界的红笑星。

    赵本山来自群众,可以说他本人原来就是一个基本群众,普普通通的草根。以二人转为基本形式的东北地方戏是东北农村的“炕头文学”,二人转的受众就是农民。赵本山的语言艺术来源于群众,节目内容来源于群众。

    东北气候寒冷,过去没有出门打工的,冬季农闲除了劈柴挑水烧炕喂猪没有活干,人们有“猫冬儿”的习惯?在家没事互相串门,少的三人五人,多一点的十个八个,聚到一家,弄个火盆,地上炕上围坐一堆,有时请人唱地方戏“二人转”,有时互相讲故事、说笑话,你一句我一句,传统的,现代的,逗得大伙儿哈哈一笑。有事没事的见面互相逗哏、遛口,“三吹六哨”,满嘴俏皮“嗑”,谜语、歇后语、四六句,互相比拼、显摆,乐于占上风。这样的风俗,使得不识字的人也会讲许多骂人、讽刺人、笑话人的故事和笑话段子,满肚子“俏皮话”,鬼点子,假动作,时时处处都在互相搞笑。当然不乏男女之间的打情骂俏,男人之间的自吹互“哨”。聪明好强的赵本山,六岁起就跟着盲人学艺,接触的就是这样的笑文化,肚子装满了笑料和搞笑的“鬼点子”。这就形成了满身的“笑”艺术细胞,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兴奋人们的笑神经,引起人们的欢笑。他从群众中吸取了笑文化的营养,经过加工提炼或者嫁接,升华成艺术,再通过演出节目奉献给群众。他的节目走进群众,他的语言走进群众。在接触群众的过程中,又会搜集到新的笑料,形成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