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13.1:要学孔夫子“每事…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二、感悟点滴

    感悟】孔夫子的“每事问”

    儒家学说是显学,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是有褒有贬,他们的一些观点有人赞成有人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历史上对于孔子褒贬不一,这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当时的需要而做出的一种选择。但是,孔子的“每事问”无疑是正确的。**说:“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选集》第二版第一卷第ll0页)**号召干部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因为问就是做调查研究,问就是了解情况。问也是学习,问来的都是活知识:问是自学的好方法。每事问的结果就是博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孔子的知识在上学时没有学多少,他的知识都是问来的。处处留心皆学问。留心,就是发现问题,找到自己不明白的事物。问了,不掌握的情况掌握了;不了解的事物了解了。问,才能知实情,知事理,知所以,知根由。问,得到真情,得到真知。问就是学,问的结果,就是得到学问。

    “每事问”这个三字成语出自《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意思是说,孔子在鲁国应聘做官临上任之前去周公庙祭祀,进庙之后对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生怕做错。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知礼呢?他进了太庙,事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这番话后却说,“这正是知礼呀!”不懂不要装懂,不懂就要不耻于问,问是一次“耻”,以后不再“耻”,装懂不问永远不会是长期“耻”。也就是说,遇事不懂不“磕碜”,不懂还不问不学,总是不懂才丢“磕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