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文化代表

目录:花都高手| 作者:射手座李不二| 类别:玄幻魔法

    “老婆,你搞不定的。”

    杨灿回覆玩这条,就开始一个人休闲的练级着,不再理会苏芸,这是他放松的方式,只有在游戏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放空自己的脑袋,竟入沉思中思考一些问题。

    自从他来了杂志社之后,南周刊一直顺风顺水,这次是首次遇到不可抗拒的阻力,确实让他认识到了自己在大局观上稍微欠缺,当初他之所以能在那些领导名前那么嚣张,就是因为他清楚秋华波的立场,借了势头,但是今天辰局长的话倒是提醒了他。

    秋华波终究会退休的,自己如果太过张扬态度对于南周刊长远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就拿这次过审批的事情来看,他当然能一意孤行发行这次《围堰乡洪水》的全稿,但是这种鲁莽的方式,不仅会让文化局那边对南周刊的印象减分,更加会让他刚刚建立起来秋华波与田国立的这方的联系减弱,给他们留下不识大体的印象。

    杨灿反复着点击着自己的鑫浪维博,银幕上粉丝数已经接近十万了,不断得思考着辰然今天意识里的一个念头,这位文化局的局长在与自己谈话间,意识中不断闪现着两个词这,“网络”“韩寒”。

    难道他是在想南周刊想要挣脱枷锁,只能借由网络媒体的势头吗?

    韩寒..韩寒…为什么辰局长看着自己,会想起韩寒这个登上时代的80年作家的名字呢?这位年少成名青年文化领袖,个人影响力巨大,其博客上犀利的文章被无数网友转载,被奉为经典,并随后破凭借其影响力创立了《独唱团》这本单期销量过百万…

    这些跟自己有什么联系?

    而韩寒能走从纯粹他小说的受众群而达到现在这种巨大影响力,是从博客这个网络渠道而来的,2008年之后,正是因为韩寒把他的博客重心从私人话题转移到公共话题,尤其是时政话题后,他才开始名声大燥。

    一流的文字+正确的立场+永远的热点,就造就了全球游览第一的博客。

    确实,在国内还没有任何媒体人敢像他那样直白的批评,揭露那些丑恶社会现象,媒体人身上的枷锁重重,反倒是衬托了韩寒犀利,而随着他的名气日益增大,也在不经意间造成了一股巨大的舆论压力,让那些想要拿他开刀的也没有办法,这就是话语权的重要性。

    想到这里,杨灿猛然像把之前所有的纠缠在一起的思绪都明晰起来了,不由挑了挑眉毛。

    是啊,自己一直在杂志社发展的这条单一路线上猛冲,不断正面挑战权威,却忘记了还有很多灵活的方式可以同样达到这个目的。

    他为什么不可以像韩寒那样用网络这个载体来慢慢建立自己个人的品牌形象,然后反过来用个人的品牌形象来带动杂志社的发展?

    韩寒,郭敬明那些年轻一代的作家创办杂志不都是用的这种方式吗?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记者,除了文笔这一项以外,现在自己手中的资源远远的胜过韩寒,既能够拿到众多新闻的内幕,也会慢慢拥有杨秀雅那些明星的维博关注,还有商政两届的盟友。

    南周刊现下虽然因为影响力不足存在很多钳制,但是在自己个人层面自由度却大得多…在国内,网络无疑是最具自由度,最有话题性媒体载体,既有不乏利用网络操作成名,也有不少人被网络人肉搜索的痛不欲生,什么十大最美,,芙蓉姐姐的人物都因为这个载体一夜成名。

    而此时,杨灿脑海中现在浮现中多的一个词确是“网络审判”。这个是词是近年来“媒体审判”出来的衍生字眼,由于网络上的自由发言的特点,网民的话语向来都是肆无忌惮,在热点问题上,很容易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对热点中的人事起到绝大的影响。

    抽着烟的流浪汉会因为一张照片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重新获得新生,房地产局长手里握着一盒烟的照片就能让他身败名裂,一本笔记牵出一则大案…

    而这些事件中传统媒体只是扮演一次又一次被网络绑架的角色,最多算是个跟随者的角色,那么如果这个角度反过来呢?利用网络来制造悬念与声势,传统媒体来扮演讲解者呢?

    想到这里,杨灿猛得一拍大腿,心里立刻有个个主意,拿起手机联系了正在杂志社罗成。

    “罗编,你晚上加班,让勇子帮我修改几张照片,打上马赛克,要能在网上的公布的不违规的。”

    “记得照片要模糊,要真实,除了关键的地方之外,清晰度也绝对不能让其他平面媒体用来转载。”

    “把我们稿件不需要报导整个事件,关于英姿造纸厂与王海波那些敏感词带过一些,全部换成化名。”

    “联络徐总,我们商量一下,这次的深度报导,我们再压两个星期。”

    由于这次特殊的情况,在这期杂志的筹备上,杨灿隐隐已经成为了真正掌舵人,虽然他依然只是一个普通的现场记者,不过已经可以很理所当然地调动杂志社内部的资源了。

    在征求罗成与徐阳的并不是算干脆的同意之后,一切开始按照杨灿的设想进行,首先在他的维博以及博客上同时上传了那些没有审批洪灾中的照片,包括了造纸厂的污染,以及他们在洪水中打捞化学原料的桶,被原料泡得难民皮肤变色的照片。

    而照片下面根本没有任何讲解文字,并没有宣传是说“围堰乡洪灾现场”“华省最大污染源”“第一线内幕资料”等,完全不是,根本不是像是一篇报导,没有任何评论也没有任何的解释。

    这些图片只是在用不断的画面感描述着一个事件,洪灾的始末,造纸厂洪灾之前的污水的图片,洪水爆发后救灾中吴德发那些人站在平台上灾民的嘴脸,水灾中造纸厂漂浮的无数的化学原料桶,种种要素堆叠起来,像是沉默的控诉着什么,只是什么文字评论都没有。

    这一则什么样的报导?上面是的事情是放在围堰乡吗?那是英姿造纸厂吗?这是这位麻辣记者博主所在周刊下一期的内容吗?

    所有这些,都只是游览杨灿维博与博客网页人自己的猜测想象而已,杨记者没有回答任何问题,自己任凭下面那些人去自己猜测,既没有否定,也没有确定。

    让杨灿意外的是,短短一天的时间内,相关的信息就被转载上万条,甚至很多人都已经认出了照片里的人,网络上开始慢慢流传,洪灾中的内幕消息,英姿造纸厂这个名字开始被人提起了。

    而在杨灿的要求下,虽然罗成与徐阳都不甚理解,但是所有人的都被下达的封口令,杂志社员工都签署了一则保密协定,任何相关的信息都不允许向外透露。

    花了几天时间,这些部署的前期工作做好了,接下来便进入了真正开始“网络炒作”的环节了,换句话说,就是要开始发力,找人在网络上“散播真相”了,各大门户网站论坛、社区、BBS、还有电子邮件等等,都成了南周刊光顾的对象。

    杨灿甚至发动了所有的编辑加入散播真相的队伍,不过这还不够,他甚至还邀请了他在老K里以前认识的电脑专家,雇佣他们用他们的技术发帖的方式在国内网络里散播。

    而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在这几天的时间内,扮作一般的网民,用他们回帖的嘴巴猜测出,围堰乡,英姿造纸厂,吴素兰,吴德发,这些关键的名词,他们到处发帖,自说自话,注册马甲,自己骂自己,自己跟自己说话,造成了一个舆论的氛围。

    而作为这次幕后黑手的杨灿,静静地在家坐着,每隔几天就博客发布一些新的相关照片,依然不作任何评论,也不作任何回应,任由那些网民讨论,回复,争论。

    “妈的~!博主你卖什么关子~!要发就一次发完,掉什么胃口,到底围堰乡洪水死了多少人~!?”“

    你是不是去一线采访了?照片里是不是英姿造纸厂啊,博主你倒是给个话啊!?”

    “你们这些死脑残懂个屁,博主能说话不?道我们华省这里都知道这家草菅人命的造纸厂后面是市长王海波撑腰的,他说话他维博立刻就要被封!叫毛啊!”

    当然这些评论中有些是他们请的枪手故意制造的事端,但是大部分却是真实的争论…杨灿只是任其发展,抽着烟隔岸观火,如此轰动的效应他自己也有些始料未及。

    看着这一切杨灿突然有种在暗地里操控一切的愉悦感,确实,这就是读心术的好处了,他想不到的解决方案自然会有人帮他想到,恐怕文化局的那位辰局长没都料到,自己能把他在脑子里的构思绝妙主意转化为现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