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早朝

目录:绝处逢生| 作者:水无情| 类别:玄幻魔法

    天宇国庄严的太和殿上,所有臣子分站两列,最前端是王爷皇子们,接下来便是各个大臣,一列以太尉伏宁仁为首,之下多为武将;一列以丞相方政为首,御史大夫邱舒悦紧接其后,之下多为文臣。

    今日的太和殿与往日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那些饱读圣德之书的大臣们如同他们一贯看不起的贬夫走俗般吵闹不堪。

    “该战!吉禅国君残暴不仁,如今数不清的民众正饱受压迫,作为有血性的男人,怎么能见到他们受苦?更何况,孟运国已经出兵。”这是武将一列的。

    “哼!满嘴仁义道德,却不过是想侵占他国的国土,圣人有云……”这是文臣一列的,只是书袋还没吊完便被打断了。

    “切!圣人还不是要发动战争?为了解救数以十万计的人民,只有出兵方可。”武将们也知道利用圣人。

    “战——”

    “否——”

    “战——”

    “否——”

    ……

    大臣们吵闹不休,声音足差点掀起了太和殿的殿顶,显然早已忘记了高高坐于台上的天宇帝,真到“啪”的一声脆响方惊瑟了一下,顺着声响处看去,发现那响声竟是本折子落在地上,偷偷地看了一眼上面那人,都同时闭了嘴。

    “我天宇的大臣遇事竟然是如此吵吵嚷嚷的,真把这议事的太和殿当成菜市场了不成?”天宇帝扫视了一遍各种品级的官帽(汗,大臣都低着头戴着官帽,皇帝也只能看见官帽了。),道,“有什么意见,现在一个个提出来。”

    大臣们不敢吱声。

    “怎么?刚才不是还吵得很厉害吗?怎么现在不吭声了?”天宇帝的声音威严而肃穆,代表无上的权力。

    “启陛下。”一位大臣左移两步,站在殿中,却是丞相方政,他四十来岁,人如其名,国字脸,刀眉朗目,作为文臣是少有的一身威武正气。

    “讲来。”天宇帝语气生硬,好似怒火未熄,这让多数的大臣颇为胆颤心惊。

    “臣认为不该战。”方政却未受到丝毫的压力一般,铿锵有力地回道。

    “理由。”天宇帝的语气依旧,听不出其中的喜怒。

    “战争必将造成死亡,一是对我天宇国的子民来说,为了老父不失其子,弱妻不失其夫,少年不失其父,还是不战为好。”顿了顿,接着说道,“二是陛下自称为了吉禅国百姓而战,对于他们来说我国却是,”抬起头直视天宇帝,重重地说道,“侵、略。”

    天宇帝面色未动,以帝王的威严面对他近似责问的眼神,无声却带着足令人灭顶的压力。

    “好大胆。”出声的是太尉伏宁仁,他须发皆白,却面色红润,六十岁了却不显老态,这三个字喊得是中气十足,官袍一捞,走出队列,向天宇帝一礼,道,“请皇上容老臣讲两句。”

    天宇帝向他扫了一眼,薄唇微动:“讲。”

    “谢皇上。”伏宁仁谢礼后便转身面向左方的方政,眼睛微红,呼吸急促,“丞相可记得我天宇国是如何开国的?”

    “方某自是记得,当年先圣与吉禅国国主及孟运国国主携手推翻了当里的暴政淼,尔后便成立了三国,共约为兄弟之邦,互不干涉侵略。”方政说出了几乎所有人都了解的事实。

    “丞相怕是记漏了吧?”伏宁仁冷声道,“当年本是建立了天宇国,其他两们国主均是拥立先圣为帝,先圣宅心仁厚,便划地而治,分了国土于其,岂知这两国主却自立为帝,先圣念旧情才没有追究,这才和平了近两百年。”

    方政沉默,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的理解与看法都不同,谁也无法用语言说服谁,即使说得对方哑口无言也不过是口服心不服,只有等对方自己改变想法。

    伏宁仁见他无言可对,声音更为高亢:“先圣之所以甘心让其称帝,自然也是因为两国国主治土有方,但如今的吉禅国主却不然,国中怨声载道,为何不能趁此机会一战,也好还我河山!”

    “伏太尉是将军出身,自是期望铁马金弋,又岂记得‘一将成名万骨枯’的道理?”方政终是忍不住反驳。

    伏宁仁看着他,以不屑的语气说道:“哼!大丈夫立身于世,自当为国开疆扩土,为家抛洒热汗。”

    “太尉——”方政还待再说,却被一个冷然的声音打断。

    “够了!”天宇帝的面上隐隐带着怒容。

    方政与伏宁仁立刻跪倒在地,口里称道:“请皇上降罪。”

    王爷、皇子及大臣们也通通跪下,道:“父皇(皇上)熄怒。”

    “起来吧。”皇帝的声音冷漠。

    “谢皇上。”皇子大臣们再磕了一下头,站起身,低垂头脑袋。

    皇帝环视一周,突然然问道:“太子何在?”

    下面沉默了半晌,一个清脆的声音方答道:“皇兄怕是又跟方侍读或是孟无痕去哪里厮混了吧!”

    出声的是宇文琛,皇帝的第五子,顺世十二生,今年已满十一岁。他的语气中带着讽刺,众人是理解的,太子自七岁入朝听政以来从无建树,对朝政也是一问三不知,皇上却从未责备过他一句,而五皇子自幼聪明伶俐,皇上却直至其十一周岁,且在依贵妃再三请命之下方勉强令其入朝。此中的不公平之处,五皇子自是不满,毕竟年轻气盛,便常挑太子毛病,且大肆宣扬。

    “琛。”天宇地警告性地唤了一声,然后转向喜公公,道,“去找太子来。”

    “是,皇上。”喜公公在恭敬地行了个礼,正要领命而去,却听到门口传来——

    “太子驾到——”

    所有人都向殿门口看去,正好瞧见了那震憾人心,足以令他们回忆一世的一幕。

    太和殿的门口正对着太阳,一个明黄的身影似太阳之子般从阳光中走来,带着令人不敢逼视的光芒,直到那身影跪在了大殿的正中,高唱:“儿臣叩见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方回过神来,少年的嗓音正处于变声期,有些粗嘎,却并不刺耳。

    天宇帝的面色自看到爱子的那一刻便柔和了,就连声音也亲切了许多:“起来吧,一大早去了哪里?有没有带多几个人?”没有责问,只有关怀,像一个普通的关心儿子的父亲一样,担心着他的安威。

    宇文珏站了起来,抬头望向高台龙椅上的那人,这个男人的面容比之七年前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五官更为坚毅硬朗,眼神更为深邃不可测,在这温柔慈爱的表象下,又是怎样一个算计的灵魂?

    天宇帝同样在打量着他,十四岁的少年,眉眼已经全长开了,有着与己相似的鼻与眉,却因来自母亲的轮廓与嘴巴而少了坚毅多了几分柔和。最特别的是那双眼,乍看之下是有些呆滞的,像不动的死水,没有生气,细看去却有许多暗潮,奔流不息,引人入胜。只是一个少年,却有捉摸不定的灵魂,明明见识不凡,却总用平庸甚至愚蠢来掩饰着自己。

    宇文珏微微一笑,给那面容添了几分明亮,少了几分阴郁,那眼睛也似复活了般,流光溢彩,道:“儿臣本是要赶来早朝的,中途却被这小家伙耽搁了。”说着将怀中的小人儿向外举了举。

    那小人儿三四岁的样子,衣着陈旧,面色暗黄,明显是长期没有受到良好照顾的样子,五官却是清秀可人的,一双大眼睛是全身上下最为明亮的地方,此刻略带着不安、紧张与防备。

    皇帝皱眉,道:“哪里得来这么个小东西?”宫中有这么小的太监吗?莫不是珏儿又溜出宫去了?可也不会这么早便出去吧?

    “小东西?”宇文珏好笑地重复了一下,然后说道,“这可是父皇的儿子!”

    “皇子?”皇帝眉头皱得更深,他可不记得有这么一个皇子。

    “是仁答应的,听说她产下皇七子便血崩而亡。”宇文珏淡淡地陈述那些当事人可能曾痛苦万分的事实。

    “皇七子?”皇帝想了想,却没有找到丝毫与其有关的资料,便问道,“叫什么名字?”

    宇文珏笑了笑,道:“巧得很,父皇还没给七弟取名字,儿臣便自作主张,为他取了单然一个‘环’字,不知父皇可准?”

    环?还?欢?皇帝沉吟片刻,道,“准了,以后皇七子环便由太子照抚。”

    “谢父皇。”宇文珏弯腰行了一礼,然后抱着宇文环坐上了皇帝御案之下的太子位。

    宇文琛的眼睛在他落座的时候闪了闪,太子座,天宇国首次有皇帝为太子设座,且靠得如此之近,随时可以低声交流,而他的父皇也是这样做的。

    或许是因为太过妒忌,宇文琛顾不得母妃的叮嘱,出言挑衅道:“皇兄,臣弟方才听到丞相与太尉讨论该不该出兵吉禅国一事,十分精彩,不知道皇兄可有高见?”明知道太子在早朝上从不发表意见,有时候被父皇逼得紧了还会直说不会,这样一问,摆明是要他出丑。

    如他所愿,宇文珏看了他一眼,然后说道:“没有。”

    “对不起皇兄,臣弟一直知道你是不喜欢在早朝上发话的。”名为道歉,实则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