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丧事

目录:潘金莲的小资生活| 作者:爱丽丝的猫| 类别:历史军事

    潘金莲给柴五做了一顿好吃的,四菜一汤,都是平日里柴五爱吃的。

    柴五扫荡一通,抹了一把嘴巴,赞道:

    “真好吃,哎呀,这担惊受怕的日子真不是人过的。”

    “你以为这就完了?以后的事还多着呢。”

    潘金莲瞪了他一眼,嘴里说出的话却是软绵绵的,柴五捂着肚子叹了口气,慢慢说道:

    “以后的事确实多,不过却跟我没甚么大关系,老爷和大房二房都出来了,难道还轮的上我么?只是他们我担心若京城的门路走不通,柴家可能真的要万劫不复了。”

    一旦没捞着那个赦免的圣旨,柴家所有人的命便都握在下一任知县手上了。潘金莲也是有心无力,只有叹道: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走一步看一步罢了。”

    “也只有如此,我再加紧了让人去打探京城的消息吧。”

    两人商量半日,也都是无法。正说着,院子外头突然传来咚咚敲门声,柴五和潘金莲心里一惊,赶忙到院子里,只听到外头那人已经大声喊道:

    “五爷,老爷,老爷他,他,快到主院去吧,夫人和大爷二爷都已经赶去了!”

    柴五一愣,立刻开了门,皱眉问道:

    “老爷那里到底出了什么事?!”

    “老爷本来好好的,只是吃了半碗燕窝粥却突然吐血了,好不容易找来大夫看着,说是不太好,可能,可能过不了今晚……”

    “胡说!”

    柴家老爷回来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就不行了,柴五狠狠剜了那人一眼,回头告诉潘金莲锁好门户,不要让人出去,立刻抬脚跟着那人出去。潘金莲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会出怎样的变故,只是柴家老爷出事自己却不能到前院,只有紧闭门户,自己在屋子里瞎猜。

    那柴五飞快跑到主院时,柴家老爷已经咽了气,柴李氏正守在那里哭闹着,柴家老大老二也都一边哭一边劝说,又吩咐下去,上下换素服,门口贴上白纸,即刻出去采买香烛纸马,叫阴阳先生和家庙里的和尚。

    柴五虽然不被柴家老爷看重,却也是血浓于水,不由得跟着哭了起来。那柴李氏哭的累了,才抽泣着说道:

    “既然老爷走了,该办的还是得办,老大和老二都张罗着……哎,老五也不要哭了,帮着家里料理料理,真是个苦命的孩子。”

    几人都哭着应了下来,不免又是一阵忙乱。

    潘金莲在院子里听到消息,也赶忙让迎儿将屋子里所有艳丽装饰都用布蒙了,好在自己头上只带着一套银首饰,并不用换过,只找出素白衣服换上,又让双喜将柴五的素服送了过去,嘱咐道:

    “劝着官人万万不要悲伤过度,让他想想孩子。”

    嘱咐完了,才洗漱了让沈家婆子仔细看家看孩子,自己带着迎儿到柴李氏的院子里看望。

    此时柴李氏院子里也都换了素色,丫头婆子满身素缟,低眉顺眼的捧着东西来往。进了屋里,柴李氏已经卧病在床,只有两个婆子服侍着,周家婆子跟着她进来,在一旁低声说道:

    “娘子们都回院子里换衣服去了,外头也要操持,各家也要送信,所以夫人便让她们不要过来伺候了……也说是自己要静静心。”

    潘金莲点了点头,不过既然来了,只能过去请安说道:

    “人死不能复生,夫人节哀。”

    柴李氏沉默半响,眼珠慢慢转了过来,沙哑着回道:

    “坐吧,你也是个好孩子。”

    这人现在头发散乱,脸上蜡黄一片,倒是真的像个老太太了。潘金莲也是心思万千,柴李氏也是个七巧玲珑的人物,却还是温室里头的花朵,只要一点风雨,再好看也要顷刻凋零了。

    两人对坐无言,潘金莲也不知道如何劝慰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那柴李氏也只是叹了口气,懒怠怠的闭上眼,仿佛也死了一半。那周家婆子在一旁看着,不禁泪如雨下,拿帕子捂着嘴站在一旁抽泣,屋子里正是一片压抑。

    ***********************************************************

    无论柴李氏如何,柴家老爷的丧事还是要办的。

    城里刚经过一阵动荡,衙门里又要清街又要宵禁,知县不知去向,府衙里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书吏暂管事物,他与柴家倒是有几分交情,所以只将柴家的案子压了下去,言道等着上头派人来再做打算。

    所以柴家现在却是十分平稳。柴家大爷和二爷各自忙乱几日,亲自到各家报丧,又带着人四处采买好寿材,柴家老爷是郁结于胸,说到底一口气憋死的,也算是横死,按照规矩要早早的发丧。所以只花了高价买进一口四九道漆的曲柳木寿材,又请了家庙里的和尚念了几卷经,家里也是门户大开,柴家大爷二爷一大早都立在那里,等着大家来吊唁。

    只是到了晌午十分,除了李家、王家和林家的管家带了礼过来治丧,城内士绅竟然一个都没有到场。那柴家大爷不禁怒发冲冠,气哼哼叫嚷道:

    “平日里见了都是世兄长世兄短的,咱们家里出了一点事连登门都不敢了!恁样的人还结交他作甚,以后记住了凡是不来的都不要来往了!”

    柴家二爷却叹了口气,劝道:

    “也不要这么说,或是城里太乱……”

    “怎么还乱了,梁山那群人早滚回去了,哪里还有什么乱!不过是怕惹上麻烦罢了,我就知道这城里哪里还有君子,全都是一群衣冠小人!”

    说着又骂几个亲家:

    “旁人不来罢了,他们竟然也只遣了管家过来,分明是看不上我们!”

    柴五在一旁听着不由得也有些凄然,只盼着京城的消息过来能够重整人心,再将门楣顶起来。不多时,柴家两人见无人到来,只有嘴里念叨着令人闭了大门,各自回到院子里去了。

    三日之后,柴家孝子抬了棺木送柴家老爷出了城,葬入老坟,那京城的消息也顺着水路到了柴家几人耳中眼内。

    原来掌柜李泰带了亲随到京城求见几位大员,那几人虽然是柴家故旧,却碍着高俅的脸面并不敢当面应允,只敷衍几句就打发出来。这李泰转了几日见没甚么进展,脑筋一转,托人找到一名宫中得宠内侍,冒着柴家老爷的名头写了一封亲笔书信,给了重金让他将信带入朝中,伺机奏给当今圣上,因那信写的恳切,又赶上圣上当日到了一名绝世女子心情大好,竟然真的赦免柴家的罪名。只是朝廷里刑部又拖沓几日,李泰获了准信,才赶着将消息传了过来。

    跟着消息一起来的,还有下一任知县,也是个和气来财的佛爷,到任便将柴家大爷和二爷叫到衙门,说了朝廷的意思。

    朝廷倒是格外开恩,柴进通匪本是大罪,该连累三族,只是念及柴家是前朝皇室,圣上并不予追究,柴家老爷买凶杀人一事也是人死灯灭,再不连累旁人,至于柴家在城里的几个铺子却都被官衙收了去,说是总归梁山盗匪冲进县城也与柴家有关,要做了价钱安抚百姓。

    柴家此时只求能够活命,只能讲产业双手奉送,此任知县得了朝廷大员提点,心里知道柴家是皇家给自己竖的牌坊,不能让它倒了,便张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提及柴家祖宅和乡下田地。

    虽然了结了案子,柴家却是迅速的败落下来。

    柴李氏宛若一朝老了十岁,每日吃斋念佛,平日里再也不出佛堂半步。那柴家老大和老二办完了柴家老爷的丧事,潘金莲正想着过上一阵平平安安的日子,也让团子好好再长大起来,酒坊里赚了钱以后想法子搬到外头去住,却没料想,这两兄弟已经闹了起来。

    *********************************************************

    这日,已经归家的沈家婆子拿了几匣子点心过来看望潘金莲,此时天色已经渐渐凉了,潘金莲正在院子里晒柴五的厚衣服,看到沈家婆子敲门进来,赶忙擦了手迎了出来:

    “什么风把您老吹过来了?倒是做了老太君的人也不舍得出来看看我们了。”

    沈家婆子早些日子得了一个孙子,现在脸上笑成一朵花,嘴里说道:

    “本想着早过来看看娘子,只是家里多了一个祖宗忙不过来,倒是娘子恁是客气,竟然还送了这么多礼过来,倒让我臊得慌。”

    潘金莲笑着把人让到屋子里,亲自倒了茶水:

    “小小意思,当初我生团子的时候可是多亏了婶子,现在不过想着报答一番罢了。看婶子的脸色可是越来越好,以后有您老享福的时候呢。”

    沈家婆子起身道谢,又说道:

    “不过是苦熬出来了,家里的孩子开枝散叶,我就算闭了眼也有脸见祖宗。我今日来见娘子一是来看看娘子,二是来问问娘子可有什么打算么?”

    “什么打算不打算的?”

    见她说话有因,潘金莲赶忙问道。沈家婆子四下里一看,压低声音慢慢说道:

    “娘子久不出这院子,自然不知道外头的形势,这柴家大爷和二爷好像正闹着要分家呢。现在已经惊动了夫人……若是分了家,娘子定然要搬到外头去的,可是要早早打算才好。”

    “怎么,老爷的孝还没过呢他们就要分家?”

    虽然潘金莲心里猜想柴家必然要分,却没料想这两位如此着急。沈家婆子沉默半响,才冷冷一笑说道:

    “若不是娘子当初待我极好,这话我也不会跟娘子说……当初老爷过世的那一晚,也是有蹊跷的。那时夫人最先赶到,老爷却要跟夫人说什么,夫人便把伺候老爷的人全都打发出去了,只剩下她一个人,后来柴家两位官人也都进了屋子,几人更是嘀嘀咕咕半日,最后五爷来了,老爷也咽了气,据我想着这里头……”

    她掩了半句没说,潘金莲心里一转已经知道她的未尽之意——柴家老爷会不会给柴五也留下什么话来?若真的分家必定是柴家大爷继承这宅子、奉养柴李氏,剩下的家产也不是平分,柴家二爷只能分得一小半,那柴五更是连个渣渣都都分不着,不过若是柴家老爷过世之前说了什么,未必就这样了。

    于是柴家两位这才如此吵着要分家?潘金莲心里暗笑,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想着要从柴家捞什么好处,那两位也算是杞人忧天。不过这样也好,闹开了自然早早的分家,实在不行他们可以先搬到酒坊附近的村子住去,不仅环境优美,也不用柴家后院里这些女人的折腾。

    想到这里,潘金莲只笑着说道:

    “婶子也知道我们官人,做人坦坦荡荡的,不管柴家给我们多少,我们都不会计较。”

    沈家婆子点了点头,口中赞道:

    “果然官人和娘子都好大大的好人,我从来没有走眼的时候,以后你们搬出去过日子也定然会大富大贵的,到那时候不要忘了我才好。”

    “借您老的吉言罢,不过都是混口饭吃,我只想着大家和和气气、平平安安的也就满足了。”

    当然,若是能够赚钱做地主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