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信念装进行囊(5)

目录:心灵鸡汤| 作者:东方笑主编| 类别:玄幻魔法

    神秘的乘客

    良心的法则永远不会休庭。

    ——托.富勒

    很多年以前,当雅各布还是个小伙子时,他每天上下班都是坐火车。由于十个单身汉,他每天总是工作到很晚,常常深夜乘车回家。

    一天深夜,雅各布乘火车回家。在同车厢的人中,有一位小个子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个很大的购物袋。他一看到她上车,就蓦地想,她一定是那种很健谈的人,也就是一路上没完没了与你说个不停的那种人。“千万别坐在我身边!千万别!”他心里这样想。她的确没有坐到雅各布身边,她坐在了他的对面。

    火车每站都停,但每次都是下车的人多,上车的人少。小个子老太太环顾周围,看着人们上上下下,然后朝雅各布笑笑。就这样,一直到车厢里只剩下他们两个。此时,她笑声更大了。要说她的举止让雅各布感到紧张,有些言过其实,但确实让他感到不可理解。

    “很高兴,就剩下我们两个了,”她神秘地说,“因为我还有一些事必须要做。”就在这个时候,她身体前倾,将手伸进她那个大大的购物袋。她从袋子里拿出一把大号螺丝刀。当她拿着螺丝刀对着他的时候,雅各布注意到螺丝刀头部被磨得很平。他以为她要对自己做什么,吓得够戗。“对不起,年轻人,可我不得不这么做。这些孩子真让人操心!他们总是拧松这些螺丝!”说完,她就突然转过身子,开始拧紧挨着他们的那扇车门上的螺丝。把门上所有的螺丝都拧紧之后,她把螺丝刀又放回到大袋子里,满意地坐到座位上。她没再说一句话,下一站就下车了。

    此刻,雅各布的脸色一定看上去非常苍白,因为他在皮卡迪利大街下车时,发现列车长注意到他:“你还好吗,朋友?”“不好,简直糟糕透了!”他回答道,并且告诉他在车上所遇到的一切。列车长听了一点也不感到吃惊。“噢,她呀!是的,我们知道她的一切!”他笑着说,“她不伤害人。”

    然后,他就给雅各布讲了她.的故事:3年前,老太太的儿子儿媳因公去了国外,留下孙子让她照看。可悲的是,孙子在乘坐这趟火车去上学时,因为车门上的一个螺丝松动,kao近门边站着的孩子,从车上掉下来摔死了。尽管事故与老太太一点关系也没有,可她感到自责,因为孩子是由她看管的。打那以后,她就总是在火车上拧紧车门上的螺丝,希望赎回“过错”。

    “真太不幸了!”听他讲完这些,雅各.布感慨道:“可你们就不能阻止她吗?”“我们试过,”列车长苦笑着说,“可谁也阻止不了她,她照例不时上车检查每节车厢门上的螺丝是否松动,不是紧紧这个,就是紧紧那个,直到确信每个螺丝都安全牢kao。时间长了,我们都把她当成了我们中的一员。”雅各布不禁开始由衷地敬佩这位“神秘乘客”了。

    上帝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安了.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就是良心。当理智和感情完全一致时,良心的声音就会在心灵中占据统治地位。

    谁是盲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上帝笔下的神话故事。

    ——安徒生

    由于天生双目失明,哈罗德.克伦茨看不到自己的.样子,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塑造自己的形象。遗憾的是,在别人眼里,他的形象似乎更残缺。

    有些人认为既然他看不见,当然也就听不见。于是.经常有人扯着嗓门儿和他讲话,并且把每个字都咬得十分清楚;还有人当着他的面儿窃窃私语,认为他听不到。例如每当哈罗德去机场,请机票代理帮他登机时,他(她)总会拿起电话叫服务员,并低声说:“喂,这儿有位老人需要帮助。”他们不使用“盲人”这个词,似乎是不想让他知道这个他以前也许没有意识到的可怕事实。

    还有的人认为,盲人当然能听到别人讲话,只不.过自己不会说话。例如当他和妻子出去吃饭时,侍者经常会问她:“他想来一杯吗?”这时哈罗德就会抢着回答:“他确实想来一杯。”

    但最夸张的例.子还要属他在英国的一次经历,当时他正在牛津大学进修法律。一天哈罗德生了病,被送到医院里。他坐在轮椅上,被护理员推向x光室。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他凭声音判断的——问护理员:“他叫什么名字?”

    “你叫什么?”护理员问哈罗德。

    “哈罗德.克伦茨。”他回答。

    “哈罗德.克伦茨。”她重复道,“他何时出生?”

    “1944年11月5日。”哈罗德回答。

    “1944年11月5日。”护理员重复道。

    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5分钟,直到他那圣人般的耐心终于用尽了。“嘿,”哈罗德拖口说道,“这简直太荒唐了。的确,我看不见东西,但你们没发现我根本用不着一位翻译吗?”

    “他说他不需要一位翻译。”护理员向那位女士报告说。

    但最令他痛苦的偏见莫过于由于自己的失明,人们认为他“无法胜任”工作。先后有40多家律师事务所拒绝了他的求职申请,尽管他的履历中包括一份哈佛大学的优等成绩通知单。不停地有人告诉他盲人不能当律师。根本不考虑他的能力,仅仅因为他失明就把他拒之门外,这是他遇到的最残酷的现实。

    幸运的是,1976年4月16日美国劳工部颁布法令,规定残疾人享有与健康人同等的就业权利,残疾人的就业前景才变得乐观起来。

    哈罗德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雇主们会用当年一个小男孩那样的眼光来看待身有残疾的雇员。当时他们一家住在斯卡斯戴尔,他和父亲经常在后院打篮球。由于他看不到篮板,他俩就制定了游戏规则:父亲站在篮筐下面,他一喊,哈罗德就向那个方向投篮。

    有一天,隔壁一个5岁的男孩带着他的伙伴来到哈罗德家后院。“他是个盲人。”男孩轻声对朋友说,但哈罗德和父亲都听到了。这时父亲投篮不中,哈罗德也没有投中。父亲再投,他投了个“三不沾”——篮球哪儿也没碰到。哈罗德再投,球碰到了篮圈。“哪一个是盲人?”男孩的朋友问男孩。

    哈罗德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当一位工厂经理巡视生产线、领班向他介绍工人中有位残疾人时,经理在观察一会儿后能够发问:“哪一位是残疾人?”

    别人看着自然,自己却活得别扭,这是一种生活;别人看着难受,自己却活得自然,这也是一种生活。它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直逼目标

    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

    ——肖伯纳

    麦克唐纳快餐馆的董事长克罗克没读完中学就出来做工,以维持生存。后来,他在一家工厂当上了推销员,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另外,他在推销产品过程中也交了许多朋友,积累了大量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后来,他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

    通过市场调查,克罗克发现当时美国的餐饮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已变化了的时代要求,急需改革,以适应亿万美国人的快餐需求。但是,克罗克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对于一贫如洗的克罗克来说,自己开办餐馆根本就不可能。

    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做推销员工作时,曾认识了开餐馆的麦克唐纳兄弟,自己可以到他们的餐馆中学习,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

    于是,克罗克找到麦氏兄弟,讲述自己目前的窘境,最后博得了对方的同情,恳请麦氏兄弟帮忙,答应他留在餐馆做工。

    克罗克深知这两位老板的心理特点,为了尽早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又主动提出在当店员期间兼做原来的推销工作,并把推销收入的5%让利给老板。

    为取得老板的信任,克罗克工作异常勤奋,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他曾多次建议麦氏兄弟改善营业环境,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并提出配制份饭、轻便包装、送饭上门等一系列经营方法,扩大了业务范围,增加服务种类,获取更多的营业收入;建议在店堂里安装音响设备,使顾客更加舒适地用餐;他还大力改善食品卫生,狠抓饮食质量,以维护服务信誉;同时认真挑选店堂服务员,尽量雇佣动作敏捷、服务周到的年轻姑娘当前方招待,而将那些牙齿不整洁、相貌平常的人安排到后方工作,做到人尽其才,确保服务质量,更好地招待顾客。

    克罗克为店里招来了不少顾客,老板对他更是言听计从。餐馆名义上仍是麦氏兄弟的,但实际上餐馆的经营管理、决策权完全掌握在克罗克的手中。不知不觉,克罗克已在店里干了6个年头。时机终于成熟了,他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了一大笔贷款,然后跟麦氏兄弟摊牌。起初,克罗克先提出较为苛刻的条件,对方坚决不答应,克罗克稍作让步后,双方又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克罗克以270万美元的现金,买下麦氏餐馆,由他独自经营。

    第二天,该餐馆里发生了引人注目的主仆易位事件,店员居然炒了老板的鱿鱼,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当地特大的新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快餐馆也借众人之口,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其在美国的知名度。克罗克掌管快餐馆后,经营、管理更加出色,很快就以崭新的面貌享誉全美,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总资产已达42亿美元,成为国际十大知名餐馆之一。

    人的目标一旦明确,就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一步步去接近它,然后在实行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机会,在蓄势待发的情况下就会一击必中。

    生活的方式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特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干涉这种自由的意志。

    ——南希

    看见她带来的医疗转介单时,这位医师并没有太多的兴奋或注意,只是例行地安排应有的住院检查和固定会谈罢了。

    会谈是有固定时间的,每周星期二的下午3点到3点50分。她走进医师的办公室,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还有高耸的书架围起来的严肃和崇高,她几乎不敢稍多浏览,就羞涩地低下了头。

    就像她的医疗记录上描述的:害羞,极端内向,交谈困难,有严重自闭倾向,怀疑有幻想或妄想。

    虽然她低低地垂下了头,但还是可以看见稍胖的双颊上带有明显的雀斑。这位新见面的医师开口了,问起她迁居以后是否很难适应。她摇着低垂的头,麻雀一般细微的声音,简单地回答:“没有。”

    后来的日子里,这位医师才发现对她而言,原来书写的表达远比交谈容易多了。他要求她开始随意写写,随意在任何方便的纸上写下任何她想表达的文字。

    她的笔画很纤细,几乎是畏缩地挤在一起的。任何人阅读时都要稍稍费力,才能清楚识别其中的意思。尤其她的用词,十分敏锐,可以说表达能力太抽象了,也可以说是十分诗意。

    后来医师慢慢了解了她的成长过程。原来她是在一个道德严谨的村落长大,在那里,也许是生活艰苦的缘故,每一个人都显得十分地强悍而有生命力。

    她却恰恰相反,从小在家里就极端畏缩,甚至宁可被嘲笑也不敢轻易出门。父亲经常在她面前叹气,担心日后可能的遭遇,或总是唠叨,直接就说这个孩子怎么会这么的不正常。

    以后她也没有改变过,甚至更为严重起来,她陆陆续续接受了一些治疗,直到最后她住进了这家精神病院。

    医院里摆放着一些过期的杂志,是社会上善心人士捐赠的。这些杂志有的是教人如何烹饪裁缝,如何成为淑女;有的谈一些好莱坞影星歌星的幸福生活;有的则是写一些深奥的诗词或小说。她自己喜欢,在医院里又茫然而无聊,索*就提笔投稿了。

    没想到那些在家里、在学校或在医院里,总是被视为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学杂志刊出了。

    医院的医师有些尴尬,赶快取消了一些较有侵犯*的治疗方法,开始竖起耳朵听她的谈话,仔细分辩是否错过了任何的暗喻或象征。家人觉得有些得意,也忽然发现家里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女儿。甚至旧日小镇的邻居都不可置信地问:“难道得了这个伟大的文学奖的作家,就是当年那个古怪的小女孩?”

    她出院了,并且凭着奖学金出国了。

    这就是新西兰女作家简奈特.费兰的真实故事,她是众所公认的新西兰最伟大的作家。

    人们的社会从来都没有想象中的理*或科学,只是自认为要有一致的标准,任何超出常态的,便被斥为异常。其实,为什么不可以有异常呢?它只不过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

    ┃┃

    ┃bsp;   ┃┃

    【……将信念装进行囊(5) ----网文字更新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