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成长的代价

目录:豪门往事| 作者:| 类别:玄幻魔法

    二成长的代价

    走过十年的艰辛之后,机会终于开始垂青这群最早“下海”的社会边缘人,从“万元户”到“十万元”、“几十万”……资本的积累以他们意想不到的速度滚着雪球。()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银行的转制和扩张使得一大批民营企业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发展机遇。政策、资金、人脉……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指向着“成功”,李祥发的企业越来越像样,他成立了集团公司,并且用两个儿子的名字“渊博”来命名。

    但这十年,李祥发走的可并不容易。

    先是“渊博”之间的二儿子李灵宇突然夭折,那一年李灵博还不到两岁,所以在他的印象里那个常被提起的二哥根本只是个符号,但对于老大李灵渊而言,那是他人生里第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一年,他七岁,每天带着二弟在父母工作的那间破房子旁边玩,当然,有时候帮父母搬搬东西、整理工具等等事情都可以看成是有意思的游戏。

    直到有一天,他和弟弟往屋里抬一根并不太重的铁棒子的时候,二弟突然两眼一翻摔倒在他眼前,他慌了神,铁棒子掉落的时候又砸伤了弟弟的手,他搞不清楚是弟弟先摔倒才被棒子砸的,还是棒子把弟弟砸伤了他才翻白眼的……总之他惊慌的大叫打乱了作坊里平常叮叮当当有规律的节奏,父母放下手里的活计飞奔而来的画面很多年里一直留在老大的脑海里,但那个画面永远是黑白的、是无声的。

    那是一个七岁孩子被吓蒙了的状态。

    父亲抱起老二,飞奔出门,母亲也背着老三追了出去,李灵渊腿一软,跌坐在门槛上,伤透了脑筋,他不知道父母回来以后他该怎么跟大人解释这个意外事件,以前弟弟们哇哇大哭几声自己就能换来一顿臭揍,这下出了这么大的事,还有好果子吃?

    晚上,很晚很晚了,他还一个人留在凌乱不堪的小破屋里,等着大人们回来,即便是挨一顿臭揍也好,爸妈可别不要自己了。

    他想起来自己连午饭也还没有吃,平常都是在这间小屋外,妈妈用土制的灶台给一家人做点吃的,虽然简简单单,但那是全家人最快乐的时候,围坐在一起,吃的饱饱的,再听着收音机里那个哑着嗓子的男人讲那些行侠仗义的长篇评书……幻想着自己将来也能骑着高头大马挥着银枪,在乌央乌央的敌军中潇洒的杀上几个来回!

    夜晚的风很凉,窗外大树低沉的吼叫着,在小泥房子的角角落落都投下巨大的“怪物”,李灵渊从来没有这么怕过,他也从来没有在这个屋子里独自过夜,每天晚上他们几个孩子可以在自己家带个小院的平房里和弟弟们“打打杀杀”,或者是跟邻居的孩子到处去“野”。

    屋里有一盏昏黄的小灯,大人们有时候也熬夜做点事,这的灯比家里的还亮一些,但他此时却不敢开灯,生怕从门口大马路上路过的什么“悍匪”一眼看见屋里只有个小男孩,冲进来抢走了爸爸妈妈用以维持生计的工具,那他的“罪过”可就更大了。

    这个在李灵渊看来凄风苦雨的夜晚,当时一位远在东南沿海的名叫骆锦星的房地产局干部看来也并不轻松,好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仔细地翻看马列原著,这一切源于上一年的4月,邓老与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长习仲勋商讨开放事宜,提出在深圳建立一个新的开放区域,全力引进外来资本,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并且建议这个开放区域就叫“特区”。

    功夫不负有心人,骆锦星终于在厚厚的《列宁全集》中查出列宁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话来,为特区出租土地,用地金来换取发展急需的现金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些正在改变着中国人命运的大事,在当时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时代的高速列车不是轰隆轰隆的开过来的,越是好车就越是开得平稳。虽不易察觉,却已经日行千里。

    等李灵渊在晨曦中睁开双眼的时候,母亲一把把他拥进了怀里,泪水吧嗒、吧嗒的掉在他稚嫩的脸上,小弟在妈妈背上哇哇的哭起来,李灵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在记忆里母亲很少这样温柔的拥着他。

    哭了一会,母亲擦干了眼泪,开始生火做饭,这顿合着妈妈眼泪的早饭居然特别的香甜,李灵渊不敢说话,虽然他很想安慰母亲,但他担心说错了话反而会招来一顿臭揍。

    吃完了早饭,妈妈迅速从大锅里盛出一大碗面条,用锅盖盖着,留给她男人,然后用一个家里最好的搪瓷缸子装上满满一杯小锅另外做的小米粥,盖上盖子又用几条毛巾小心翼翼的包裹起来,才放进她平常赶大集才用的塑料包装条编的菜篮子里。

    转身要走,她又想起什么似的,从口袋里掏出条皱巴巴的手绢,把藏在灶台后面的两个水煮鸡蛋包裹起来,轻轻揣在蓝布外套的大口袋里,这才招呼着老大、背着老小一起出了门。

    早晨的太阳特别美好,尤其是吃的饱饱的、跟在妈妈身后。老大李灵渊心里有点喜滋滋的,不知道妈妈为什么没有骂他。

    走了好长好长的路,他们才走到镇卫生院,弟弟脸色苍白,躺在洁白的大床上更显得瘦弱无力。李灵渊却只顾看卫生院的白墙上围着的那层比他个头还高的绿色油漆,心里想着:“这地方真好,要是我也能生个病,住在这里面就好了。”

    父亲坐在二弟床边,垂着头,显然是睡着了,听见响动,立刻醒了。他只和妈妈交换了一下眼神,什么也没说,站了一会,就独自回作坊里干活了。

    看着昔日里强壮、高大的父亲离去的背影,李灵渊好像突然读懂了什么是他从来不曾留意过的艰辛,也就是那一眼,让他注定成长为跟弟弟妹妹们完全不同的人。

    不过那个时候谁也没有留意这个小男孩的举动。

    妈妈轻手轻脚的从篮子里取出搪瓷缸子,用手捂了一下,试了试温度,又小心的用毛巾包裹严实。她看一眼熟睡的老二,不忍心叫醒他,又怕早饭太凉,踌躇了一下,把两个鸡蛋塞进自己的袖口,希望能用自己的体温稍稍的保留一点温度。

    李灵渊默默的看着妈妈的每个动作,在他的印象里风风火火的妈妈从来不曾这样,他甚至第一次发现妈妈凌乱的几缕头发下面温柔的眼神看起来那么好看……弟弟在妈妈背上醒了过来,没像往常一样的哭闹,只是静静的、满足的吮吸着自己的手指头,所有的这一切和他过去七年来看到的、听到的,都不一样,他知道要发生一些不同寻常的事了。

    二弟从昏睡醒过来,他疲惫的对妈妈和哥哥笑着,妈妈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低声的说着话,一边从袖口里掏出还带着体温的水煮鸡蛋,麻利的剥起来。

    灵宇很满足,要知道从小到大他也没吃过几次完整的鸡蛋。从小他就是特别乖巧的孩子,就是比同龄孩子长得慢一些,大概是因为容易感冒有时候还胸闷、心慌,所以老二从来也不像一般的男孩子那么淘气。

    现在这个从来不让父母操心的孩子却要把爸爸妈妈的心撕碎了,昨天来急救的时候,卫生院的医生脸色凝重,说什么也不肯收这个孩子,非要让他们赶紧去省城的大医院彻底的检查一下。

    可是80年代最初的那一个年头,李家才刚刚解决了孩子们的吃饭问题,看病?连孩子们感冒了都没有看过,更何况是更严重的病?这是他们根本不敢想的问题!

    “等大一点再治。”夫妻两几乎没怎么商量,就一起做出了这个让他们后悔了一辈子的决定。

    “给孩子吃点半流质、高蛋白低盐的东西……”医生叹口气把后半句话咽在肚里就走了,这样的事即便在他们这样的小卫生院也不是绝无仅有的,那时侯谁家要是摊上个病孩子还不都是这样的?

    在医院里的这一天,弟弟一直躺在雪白的床上,医生在他细细的小胳膊上扎进去一个大大的针头,然后从病床前的一个大玻璃瓶里往弟弟的胳膊上滴水。

    傍晚的时候,父亲早早的收了工,接上妈妈和三个孩子一起回了家。

    二弟的身体越发的弱,经常觉得呼吸困难,有的时候吃着饭就突然晕了过去,李灵渊常听见爸爸妈妈悄悄的嘀咕,到了年底,攒下点钱,一定要带老二去省城里的医院看看病……

    李灵渊没有闹着要和别的孩子一起去上学,弟弟需要他照顾,父母跟前他也能帮上点忙,每天中午他把母亲刚做好的热火饭菜装在搪瓷缸子里,飞快的跑回家,带给二弟,而趴在窗口盼着他回来的二弟,也会老远就咧着嘴笑得特别开心。

    每每吃完了午饭,二弟总是仔细的洗着那只家里最新、最漂亮的搪瓷缸子,然后就那着抹布,擦桌子、擦凳子,擦家里一切可以擦的地方……李灵渊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哄这个懂事的弟弟开心,有的时候捉一只蜻蜓,有的时候摘一大把树叶,然后让弟弟用石头剪刀布把自己手里的筹码全都赢走。

    每当弟弟咧着渐渐变成紫色的嘴唇笑的合不拢嘴的时候,他都会想起那个骑着大马,手握银枪在敌人乌央乌央的围攻下杀上几个来回的银将军!

    秋天的树叶还没有来得及落下,长着小身子大脑袋的弟弟就永远的闭上了他那双特别忧郁的大眼睛。那一天来得特别的平静,好像全家人都有预感一样,爸爸妈妈回来的特别早,天还没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了最后一顿饭。

    灵宇说胸闷,妈妈就搬了两张小板凳,带着老二去院子里的大树底下坐着,灵宇伏在妈妈腿上,任母亲抚着他的背给他讲着讲了几百遍的《三女婿拜年》。

    李灵渊帮父亲收拾完桌子,又把下午用一篮子榆钱换来的几个核桃砸了,装在一只小碗里送到院儿里。故事已经停了,他只隐约看见暮色中妈妈紧紧搂着二弟,从喉咙里极力压抑着的呜呜声震得她全身发抖。

    他后来把那一小碗核桃放在家里那只最漂亮的搪瓷缸子里,一起埋在弟弟小小的坟里,好常一段时间一吃核桃就会不自觉的反胃,好像自己又吃了本该属于二弟的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