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574

目录:(梅花+还珠)贫贱夫妻百事哀| 作者:可爱地主婆| 类别:网游动漫

    晴儿奉太后恩旨出宫不久,转眼便进了三月下旬,天气乍暖还寒的,又下起了连绵的细雨,说是春雨贵如油,却也让气温一下子骤降了许多。这种天气下,一向气虚体弱、自离了娘胎就大病小病不断的十四阿哥不负众人所望的,果然适应不了这骤然阴冷的天气又旧症复发了。要说这惊厥之症发作时虽然凶险且难断根儿,却是小儿常见的病症,又是十四阿哥的老毛病,太医们手里都握着病案,宫里又有应急用的琥珀抱龙丸,倒也算不得什么疑难杂症。只是能在宫里吃得开的太医,个个都是顶精乖的人,有了上一次十四阿哥发病的经验,又看着愉妃事无巨细,皆去坤宁宫请皇后定夺,皇后又每每阴沉着脸敲打太医院,哪个品不出三五分滋味来?又哪个敢随意掺和进去?于是都宁愿受点累,排着班儿的日夜不离守着十四阿哥,不求别的,就怕神仙打架殃及小鬼。这十四阿哥的虽然病情反复甚至一度濒危,可到底有惊无险,渐渐的调了过来。

    在这般郑重其事又小心翼翼的精心照料下,十四阿哥的病情虽然反复甚至一度濒危,却也只是有惊无险,很快就转危为安了。只是这般一折腾,却也惊动了太后与皇帝。

    皇帝管的是国家大事,自然不会对一个体弱多病随时可能夭折的儿子浪费太多的关注,何况这个儿子的娘才刚恶心了他一把。太后虽是一惯的慈爱,但一则十四阿哥自出世以后就是大病小病不断,早习惯成自然,且十四阿哥现下已逐日康复,二则受了魏贵人连累,三则十四阿哥自出世也太后也不过见过两次,没有什么感情,因此也不过是问了几次,知十四阿哥已然无碍,又说皇后与愉妃行事都是再妥当不过的了,便也摞开了手不再问起。

    倒是和敬这个长姐,虽然如今她与魏贵人生了罅隙,但进宫请安时仍不忘问起这个幼弟,倒引得太后伤感了一番,不由微微懊恼起来:“瞧我这张嘴,好端端的又提起小十四,又惹您伤怀担忧起来。”又劝解太后道:“老佛爷您暂且放宽心。小十四那是自娘胎里带来的病,本非人力所能岂及。好在他生在皇家,好歹也沾上了老佛爷您的福气,像这次的病看着凶险,可也是有惊无险……说到底,小十四也是个有福气的,有了您的惦念,日后必能好生调养,也必能否极泰来……”

    桂嬷嬷诧异的抬头看了和敬一眼。

    老佛爷眼光一闪,却指着和敬对桂嬷嬷笑道:“瞧瞧说的这话,把哀家当成观世音菩萨手中的杨柳枝,谁沾上了就走运不成?”

    和敬大呼冤枉。“老佛爷您哪是杨柳枝阿,”她故意顿了一顿,见大家把眼光都投了过来,方又道:“您分明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不然怎的人人都称您老佛爷。”

    虽知这是和敬刻意在奉承逗趣,老佛爷听了心里也舒坦。像桂嬷嬷这种在主子面前有些体面的嬷嬷和内侍也纷纷凑趣,几句话下来便叉到其它话题上。

    和敬眼中冷光一闪,倒也知道自己在老佛爷面前耍不了心眼,便顺着讲了一些市井趣事与民间风俗,把老佛爷逗得笑逐颜开前俯后仰,方才话风一转:“……我那通州庄子的管事的婆娘日前进京请安倒说了件趣事。”这通州的庄子是当年孝贤皇后的陪嫁庄子,和敬公主出嫁的时候孝贤皇后又给了她。“……与我那庄上相仳邻的那户人家,官宦世家家资豪富,家主人姓冯,是个致仕的官员,为人倒也正派端方。无奈子嗣不倡,人到中年,膝下仅有一儿一女。女儿倒也还伶俐,儿子却是拎不清的混人。又因着昔日外放为官时怕老母膝下寂寞,将妻子儿女留在家中侍奉尽孝。几任外放下来,等他致仕归家时方发现女儿倒也还好,儿子却被他的老母亲娇惯得不成样子,调鸡教狗为非作歹,没少做些祸害乡邻的事情。”

    “慈母多败儿阿,如此溺爱,却不是在害他。”太后感叹的评了一句。太后年轻时为在宫中挣出头,自是刀光剑影一路厮杀,到了年老时却又怕寂寞,这些乡邻俚事虽然多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琐事,且套数十有八九一样,但聊可解闷,太后闲暇时却也爱听。和敬投其所好,便让底下的人搜集一些民间趣事,进宫请安时便转讲给太后听,倒颇得太后喜欢。不然以她堂堂固伦公主,哪里无事会去探听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哎,哪能人人都像老佛爷您这般通透呢。”和敬奉承了一句,方继续道:“那冯家主人闲了下来,便想好好管教儿子,无奈老母妻子护得紧,愣是拦着不让他教训儿子,冯大人碍于孝道也无可奈何,他家儿子自有了祖母护航,更是无法无天,几成了通州一霸,人送绰号呆霸王。好在到底年幼,没作出什么大奸大恶之事。等到他家老母亲去世再想管教,只那儿子早已定了性子,哪里还能管得过来,也只好在约束得紧些,免得惹出大祸。”

    “愚孝。那个冯大人日后有的是后悔时候。”

    “可不是嘛,今年元宵那家儿子就惹了一桩祸事,险些逼死了自己的妹妹。”和敬也是一声叹息。“话说元宵灯会当日,那位冯公子也跟一群猪朋狗友去观赏花灯(或美人??),途遇一袅婷女子落单,一时色迷心窍,又有恶友刁仆一旁怂恿,居然色胆包天将人迷昏了抢了家去……”

    太后听到这里陡然色变,“他还敢强抢民女。”

    和敬倒是笑语彦彦的。“强抢倒是强抢,可惜抢的却不是民女。”

    不是民女?这么说不是良家子了?太后狐疑的看着和敬,等着和敬往下讲。

    却说那冯家那个呆霸王将人抢回了家中,却中途让他妹妹冯小姐将人给拦了去,却原来是那冯小姐听说哥哥去了灯会又返了回来,担心哥哥惹事生非惹恼老父,特特过来看一下,却不想行到途中便撞破了呆霸王的好事。那冯小姐也是心善,虽将那被抢来的女子拦了过去,却也怕那呆霸王混起来不管不顾,便将那女子安置在她房中,想着天亮时使人悄悄送她还家,既保全了她的名节,也不致使老父生气。

    谁想就这么过了一夜,天亮时那女子醒来,一说话,冯小姐吓傻了。

    太后听到这里就笑了起来。“你倒不用说了,说了半天,无非就是个男扮女妆才子佳人的故事罢了。”

    和敬自然赶口子恭维,笑道:“还是老佛爷圣明阿。”

    “这种戏文哪年不听上个十次八次,哪里猜不上来,说不上什么圣不圣明的。要哀家说,这事儿若不是你底下的管事杜撰出来哄你的,便是有人给那冯家下了套儿,不然堂堂男儿,怎会无故男扮女妆去那灯会。”

    “还是老佛爷您眼明心亮洞悉世情,恰是一语中的。”和敬抿嘴笑道:“可不就是有人给那呆霸王下的套吗?不过这事却怪不得那扮女妆的少年,那位冯小姐也是无辜受了兄长连累。”

    原来那呆霸王平日里惹是生非,固是因他自己是个混不吝的,却也不泛身边猪朋狗友挑唆之故,又常被人当成冤大头,不知哄去了多少银子。灯会那日,便是那群猪朋狗友窜通了他身边的刁仆,打算设个仙人跳敲上他一笔,谁知阴差阳错呆居然抢了那个男扮女妆的少年,又阳错阴差中途让冯小姐把人拦了去。到了次日说清缘由,冯小姐也是大家闺秀,自觉无脸见人又不想连累那少年,便让丫鬟偷偷带那少年出府,自己却在房中自缢。好在那少年察觉不对半途返回,堪堪将冯小姐救下。只是这一闹却也惊动了冯老爷冯夫人。

    “这冯小姐倒果真是个心善的。”太后赞了一句,却又道:“只是也忒糊涂了些,如此寻死觅活的,岂不更说不明白了。”

    “还是老佛爷见多识广。可那冯小姐毕竟是养在深闺,未曾经过事的,只想着自己名节受损令家族蒙羞,便想着一了百了的好。”

    太后不以为然道:“哪有那样便宜的事。好好的小姐平白无故的就没了,岂不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若她能好好的禀明父母,想那家主人既是积年老宦,想来也是融通之人,自能悄悄将此事圆了过去。”

    和敬便故作不解。“事情都闹将出来了,如何还能静悄悄的?倒要请老佛爷教导一二了。”

    旁边的奴才也纷纷凑趣:“也让奴才们长长见识,省得整日坐井观天。“

    世人都有一种好为人师的心理,太后纵是高高在上,却也不能免俗。因此虽知道这其中奉迎的成份居多,却也高兴。便吧啦吧啦的解说起如何将事情抹平来,又评价那少年道:“……虽说男生女像并不少见,男扮女妆也可说是年少贪玩,但若是临时起意,行动举止间难免露出端倪。他能瞒过那么多双眼睛,当是有备而来,便不是犯奸作科,只怕也是居心不良。”

    “到底是老佛爷慧眼如炬看得明白,不过那人虽有不妥之处,却也不是要行不轨之举……这事他家虽瞒得紧,但臣孙那庄子与冯家相邻,上下人等也都交好,倒从他家听得一点实情——那少年据说是京城人士,也是个大家子出身,只因家道中落,更因其父早丧继母不贤,时时苛待他与胞弟。只因他胞弟重病无钱医治,才与人打的赌,只说若无人认出他是男扮女妆,便算他赢的。又怕在京中让熟人认出坠了家声,便相约到了通州行事。”

    然后又说起那少年:“……听说是自出娘胎里带了病的,自幼体弱多病,看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药都不见好,都说过不了十岁的,只一年一年的拖着……后来还是一游方和尚路过,说他是前生带了福报,今生必是贵达,只是贵气太盛鬼神见嫉,其出身命底又太薄承不住,才反折了精气的。若不化解,只怕过不了十岁的。又说了化解的法子,一是取个贱名抵消了贵气,二是自小当作女孩儿养,借着女子的阴气掩去那贵气。他父母为求稳当,便真将那少年当作女孩儿去养,又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女娘。”

    “得得得,后面想来便是那家主人对那少年起了爱才之心,将那冯小姐许配给那少年,成就一段郎才女貌的佳话。”太后指着和敬笑着道:“明明就是一出老掉牙的王老虎抢亲的戏码,偏你哄得哀家听了半天。”

    “还真是什么也瞒不过老佛爷。不过说起来也是那冯大人豁达,那少年一穷二白,又是白身,居然也将女儿许了他。”

    “不将女儿许给他又能如何。”太后道:“此事若传扬了出去,不说冯小姐没了活路,其他冯家女儿也难免名声有碍,倒不如这样糊涂了事,也算全了体面。不过那家既然打算息事宁人,事情怎么还会传到你庄上管事耳中。”

    桂嬷嬷在太后面前体面不同他人,又最懂太后心思,此时也笑着附和道:“听老佛爷您这样一说,老奴也觉得这事恐怕有些蹊跷。按说出了这种事,便是为了家声,那冯家上下也应当瞒得死死的才对,这般把事情传扬了出来,怕不是有人故意在抹黑这冯小姐的名声,故意传出的风声。”

    “不管如何,那少年得了冯家资助,总算可以安心苦读,他日若得高中,也算应了那和尚的贵达之言。”

    说得正热闹呢,皇帝来给太后请安了。一番见礼坐定后,皇帝就问了:“皇额娘与和敬说什么呢,这么高兴?”

    和敬便将方才的故事与太后的话复述了一遍。

    皇帝原是个爱玩“微服私访”的,也颇洞悉世情,听罢也不置可否,只当那冯家之事是戏文话本一般,用来哄太后欢心一笑罢了。

    “虽不过些愚夫愚妇山野村事,但能给皇额娘解解闷气,也算是那冯家的造化。”皇帝恭维了太后一番,又温声对和敬道:“既是老佛爷喜欢,以后便多进宫陪老佛爷说话罢。”虽说孝贤那事皇帝自觉责任不在己身,对那魏氏容情放纵也不过碍于家丑不得外扬的苦衷,但他与孝贤从前伉俪情深,是有真感情的,又一向疼爱和敬,和敬在魏氏的处理上又颇识大体,原就对她怀有些愧意,此时见和敬容颜比之从前的明艳端方竟显得憔悴许多,自然愈加心疼。

    和敬恭声应下,太后便笑着赶皇帝:“这里不过哀家娘儿几个说些闲话,皇帝,你自去忙你的国家大事吧。”

    和敬眼神沉了沉。好在皇帝对这些民间琐事虽不感兴趣,但一惯标榜孝顺,也不好就样请个安应个景便离开,便笑道:“古人尚知彩衣娱亲,儿子虽忙,陪着皇额娘说说话却也应当。”倒把太后捧得笑颜逐开,母子间少不了表演一番母慈子孝的戏码。

    和敬瞄了个关口,又将话题扯回方冯家之事,并道:“虽说这种江湖方士之言不可信,不过在民间但凡小儿体弱多病,这种取贱名、当做女孩儿养的风俗在民间却甚是盛行。儿臣前阵子在坤宁宫的时候,便没少听容嬷嬷说过这些市井俚事。”

    不说太后,便连皇帝也明显一怔,皇后?

    和敬却仿无所觉,接着说道:“……这种做法听起来固然匪夷所思,但既能成风俗,也必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想来必有其可取之处。听说一些官宦人家为了孩子好养活,虽碍于礼仪不敢真当成女孩养,但也有小名取贱名的,成年前就只叫他小名。可惜……”又好似蓦然意识接下来的话不妥,连忙顿下话头,转瞬间便巧笑倩坐兮另说起别的风俗。只是这宫中的人都是人老成精的,她那一停顿虽不过瞬息,但不说太后皇帝,便如桂嬷嬷等积年老宫人的眼睛也是瞒不过的。

    桂嬷嬷蹑着手脚走进内室,见太后正半阖着眼帘养神,也不敢打扰,只悄悄接过宫女手中的美人捶,替过她轻轻为太后捶了起来。一时间,室内静谧,宫人内侍更是屏息静气,就在桂嬷嬷几乎以为太后真的睡着了,正要招呼那原来侍候太后宫女接回美人捶的时候,便听太后开口问道:“问清楚了吗?”

    桂嬷嬷一顿,见太后仍是阖眼养神,手中的美人捶立刻又恢复原来的节奏与轻重,并轻声回答:“回老佛爷的话,老奴查过了,前阵子和敬公主与兰格格代理宫务时,容嬷嬷奉皇后娘娘旨意在旁协助,闲暇时确与兰格格说过此类民间风俗,公主只怕便是那时听到的。”

    “你是说,此事与皇后无干?”

    “这个老奴可说不好。”桂嬷嬷心下一紧,口中却答道:“若按从前皇后娘娘的性子,此事应非皇后娘娘刻意所为。但现在老奴……有些看不懂。”皇后从前若有现在的一半,哪里会事事被魏贵人牵着鼻子走,让皇帝见弃。“不过……”桂嬷嬷颇有些迟疑。

    “不过什么,在哀家面前说话用不着吞吞吐吐的。”

    桂嬷嬷连道不敢,方道:“依老奴的小见识,皇后娘娘如今公允贤德,颇有先皇后遗风,按理说应该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纰漏才是。”

    太后沉吟不语,半晌方道:“三丫头虽然聪明,只是目下无尘未免娇纵,说来说去都当日孝贤宠溺太过了。也罢,难为她费尽心机讲了这么个故事,哀家就成全她一回罢。”

    太后虽不过提了一句,桂嬷嬷心里却明白,当日孝贤皇后与皇帝伉俪情深,两个儿子又皆是一出生就被皇帝视为储君,可谓尊荣无双。若非二子早夭天不予寿,和敬公主合当是大清朝最尊贵的公主,自然难免娇纵了。

    "皇后那你也酌机提一下,毕竟百姓们还讲究个家和万事兴,她是皇后,哀家总不能因为偏爱孙女就扫了她的威严吧。"

    作者有话要说:祝大家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