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6第 76 章

目录:(梅花+还珠)贫贱夫妻百事哀| 作者:可爱地主婆| 类别:网游动漫

    和敬公主虽然是元后嫡女,从理论来讲在诸皇子皇女中身份当然最是尊贵——如果是阿哥,如永琏永琮,当然就是诸子中的头一份——但实际上,就算高傲如和敬公主,心里却也清楚得很,大清虽然讲究子以母贵,满洲姑奶奶也尊贵,可一般人家还讲究个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皇家更是重视传承,所以真真细究起来,她这个公主的份量虽重,其实比不上个普通阿哥——就算那个阿哥病秧子,且很可能早夭,可毕竟也是个阿哥。

    因此,和敬心里再憎恶魏氏及十四阿哥哥,却一直能保持着理智——魏氏虽然奸滑似鬼,却并不难对付,十四阿哥就是其脉门所在。只她若敢朝十四阿哥伸手,第一个饶不过她便是素素最宠爱她的太后与皇帝。

    可若这样轻易放过魏氏,和敬又觉得咽不下这口恶气。所以才迂回曲折拐弯抹角的跟太后讲那么一个故事,一方面固有撺唆之意,一方面也间接向太后皇帝表明她不过想出口气而已——为人子女者,看亡母受此折辱,为友悌故不能如何,但从侧面为亡母出口恶气总是可以吧?!

    这种小心思,不肖说太后看得明白,皇帝也洞若观火海,但体谅和敬心情,却也并不真的十分怪罪。只疑心是皇后在居中挑唆——既便此事非出自皇后本意,也脱不离她身边的人揣摩上意,借以讨好皇后的用心,皇后一样也脱不了干系——所不同者,太后因着本身之故有意顺水推舟成全和敬,而皇帝站在一个父亲的立场,却不过认为和敬是受人利用,可恨者自然是那些意图挑唆的人。他既无意追究和敬,不免迁怒到皇后身上。可怜皇后还松快不到几天,就莫名其妙的被皇帝随意找了个缘由告诫了一番,便犹如当头泼下㿽冰水一般,心中愤怒可想而知,好在她对皇帝原也早已不曾寄望什么,自然也无所谓什么伤心失望。只是实在想不岀自己因为什么惹恼了皇帝,便让容嬷嬷去探查一番。得知是和敬搞鬼,虽然气闷,但因兰馨劝她忍一时之气,莫要因小失大,却也只好暂时摞开手。

    皇后那里如何暂且不说,却说太后那里,虽然十四阿哥也是她的亲孙子,但他自出娘胎便是个病秧子,向不被太后所看好,又因袓孙间凿实未见过几面,以亲疏论,不说远不及她与和敬二十几年的祖孙情份,就是有高丽血统的十一阿哥,也要更得太后欢心一些——至少金佳氏虽然得宠,但受出身制约,行事反愈恭敬谨慎,因此一向注重满人身份的太后虽不喜金佳氏,连带的也不重视她所出的几个阿哥,却也只是冷淡了些,好歹情面上还是过得去的。

    反观魏氏,虽只是出自汉军旗下的包衣,但惯有心计手段,其小意娇柔的模样又像极了太后昔年的死敌年妃与险些挑唆他们母子不和的慧贤,原就不得太后欢心。偏又是一惯得宠(话说爱新觉罗家的皇帝大概都爱这个调调的美人),饶是太后明里暗里数次跟皇帝说宠爱魏氏不可过度,她却依然宠眷不衰,让太后愈发觉得她像那仗着皇帝宠爱、身卑志高难以控制的慧贤,由此对她不喜越甚。只不过为了这宫中的的权力制衡,太后对魏氏倒非一味压制,而是有抬有压,但对她所出的七格格九格格十四阿哥却也兴不起多少慈爱之心。

    慈爱慈爱,当是有慈方有爱。按道理来说,太后既不喜魏氏及其所出的子女,魏氏及七格格九格格(十四阿哥太小不算在内)对她敬多于爱或只敬无爱——当然能维持这个敬,一是因为皇帝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二是令妃虽然得宠,可这份宠还没到昔日慧贤那份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在宫中走过数十年、如今威福独专太后虽然打从心眼里觉得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她慈和与否都是一种都是恩典赏赐,受者只有谢恩的份,却也不会因为魏氏的素日恭顺,便真的相信魏氏至纯至善到没有半点怨望之心——祖皇帝时的董鄂妃,乃至后来的年氏高氏,所谓的善良都只是在皇帝面争宠的工具,真正善良女人早成了这宫里不知哪口枯井里的冤魂了——但不管魏氏怎么蹦跶,是给皇后添堵也好是踩着别的妃嫔也罢,终究不会影响到太后的权威与利益,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还能牵制皇后、制衡权力,因此太后虽对皇帝专宠令妃很是不满,倒也不致专门去针对她(反正有皇后在唱白脸做恶人),只是有了昔年慧贤的前车之鉴,对令妃到底也防得紧了些。

    因此,当日礼佛回宫的太后得知令妃魏氏暗地里挑唆着兰贵人去找愉妃麻烦的事时,那魏氏的身影一下子似乎与记忆中的慧贤重叠了起来——想当初,那慧贤在她和孝贤面前可也是毕恭毕敬的,但转眼间到了皇帝面前却又是一副弱不禁风楚楚可怜的模样,然后她这个太后便不得不面对来自皇帝的态度强硬的质问,帝后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险险失和,到最后她与孝贤都不得已退让以避慧贤锋芒,才堪堪避免了与皇帝关系的继续恶化——而随着魏氏居然能说动皇帝把十四阿哥记到孝贤名下,及至后来包括失宠以后的种种的行径,都让太后对魏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虽然楚楚可怜的样子与素日的行为举止似极了慧贤,但其野心与隐忍可不是昔日恃宠骄狂的慧贤所能比拟的——

    其实也难怪太后会做如是想,从令妃敢算计兰贵人那一刻起,这宫里的人看她的眼光就不再只停留争宠的层面上了(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这宫里的人可不全都是傻子),毕竟兰贵人怎么说也是太后的侄孙女(差了一辈,算不算乱……伦),所无论是太后自己或是他人眼里,这事儿都是冲着太后她老人家去的。并且因为接下来的十四阿哥过继事件,这伶俐一点的人把前后两件事一联系,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这是在为十四阿哥清路了?可十四阿哥才多点大阿,现在动手未免太早了些吧。难不成魏氏背后有什么倚仗不成,那……

    众人悄悄的倒抽了一口冷气,在宫里(或者说在整个大清朝),能够扛得住太后的压力的人还能有谁?难道是这宫里要变天了?孝贤皇后这张牌就这么好用?难怪都崩殂十多年了,魏氏还是舍不得放掉。

    这宫里虽然多有忌恨魏氏独宠的,但也同样不乏首鼠两端的墙头草,于是,皇后又似阴沉又似无可奈何的脸色中,宫中的气氛悄悄的微妙了起来,大家在观望的同时,又期待着看皇后跟魏氏斗个你死我活哪。而老谋深算且在看待事情的眼光考虑问题的层面以及剥丝抽茧的能力上显然要比他人高出不止一筹的太后,对这些甚嚣尘上的猜测却并不以为意——

    皇帝因为女色犯混或许有之,但却从来不曾因女色而在国家大事上犯过糊涂的。以太后对皇帝的了解来说,皇帝虽说真是很有可能因着孝贤祭日一时心情膨彭头脑发热而随口应诺了魏氏什么,但同样的事后反出尔反尔也一样是皇帝的强项,难道你还敢却去皇帝理论不成。而魏氏再得宠还能比得过慧贤?昔日皇帝对那慧贤,还不是给了她无数不当给的承诺,慧贤也因此才敢恃宠骄狂。可到头来呢?就因为一句帝后失和非社稷之福,不但皇帝的承诺尽数打了水漂,而且她在生前皇帝就没真正让她有越过孝贤的时候(跟皇后同等待遇不算越过),更别说取而代之。现下皇帝春秋正盛,且成年儿子中不乏有才华出众者,更兼有两个嫡子,只要皇帝尚存一丝清明在,就绝不会选择一个母族低下且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成年的儿子——皇帝或许不介意答应自己的宠妃一些无关大雅的事情(如去年关于七格格的封号,反正封号再好听,最后也是用来和亲蒙古的),但凡有关社稷的大事,只要魏氏敢开口在皇帝面前说上一句,大概现在就轮不到太后操心了——所以不管皇帝曾应允了魏氏什么,端从(连)皇后(都能)轻易打消将十四阿哥记到孝贤名下的事上看,便知皇帝对此事并不上心,不足以为惧。

    而魏氏素来玲珑且颇懂皇帝心意,怎会看不清皇帝此举背后的含义,按常理来说,更当韬光养晦维持一惯卑谦的姿态,以图再进身之策。可魏氏居然会将手脚动到兰贵人身上,令太后愤怒的同时也不由得大惑不解:不该阿,魏氏不是那种鼠目寸光的人,照理说不会短视到的以为有了儿子就万事大吉了阿!这宫中已出世的未出世的孩子每年夭折还少吗?难道真是想儿子想昏了头吗?

    太后可不大信。

    许是因为看多了宫中的女人无所不用其极的争宠手段,太后遇事忍不住就往阴暗的方向去想,魏氏想夺回儿子或许不假,毕竟以色事人色衰则宠驰,这宫里的女人可都知道皇帝的宠爱是最不靠谱的东西,只有儿子才是最可靠的(看看人家愉妃,虽说多年无宠,可有了个五阿哥,这些年来宫中也没人敢怎么怠慢过她)。再说了,儿子可也是用来争宠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阿。可夺回儿子的法子那么多,魏氏只要确保宠爱不失,寻机再在皇帝耳边吹吹枕头风,把儿子抱回去也并非不无可能,魏氏却偏偏不惜冒着得罪她的风险去招惹兰贵人,这其中若没有猫腻,打死太后也不相信。

    当然,这事儿也不排除有人故意引着魏氏去招惹兰贵人。可以魏氏的心计手段,这种可能性并不高。何况太后打从心眼里觉得就算那魏氏真是中是别人的计着了别人的道,可你魏氏若真没那个心思,别人还能强押着你去害兰贵人不成。所以阿,这事儿说来说去来罪魁祸首还是因为魏氏的包藏祸心。

    既然如此,在太后暂时还没有发现有人从中使坏的痕迹的情况下,怪罪魏氏自然也算不得迁怒了。要知道,兰贵人纽祜禄氏进宫可是担负着在下一代皇室成员中传承纽祜禄家血脉的重任的(再出一任皇帝纽祜禄是不敢想了,但只要能诞下小阿哥,看在太后份上,亲王爵那是板上钉钉的,纽祜禄家就能再尊荣两代),可经这一闹……好吧,皇帝看在她这个太后的面上是没有追究了,但心里不待见兰贵人那是肯定的,从此以后兰贵人只能坐冷板凳那也是板上钉钉的——再怎样十四阿哥也是皇帝的儿子不是——再送个女儿进宫?别闹了,因为知道皇帝无法容忍朝堂上又出现一个储如“佟半朝”似的强势外戚(若非孝贤早逝永琏永琮夭折,皇帝也不会如此重用傅恒,富察家自然也没有今日的权倾朝野),太后就一惯对娘家纽祜禄氏多有压制,纽祜禄家尊荣是有了,但说到实权,大清开国至今大概没有哪家外戚像纽祜禄家一样徒具荣华却无实权的了。甚至为了不引得皇帝猜忌,就连当初选择在进宫的人选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兰贵人姿容明秀,但并不是皇帝所喜的那种娇怯怯的江南女子类型,并且性子稍嫌骄横驽钝了点,但有太后这尊大佛镇着,倒不虞会吃什么亏,所以太后的兄长现任的承恩公遵照着太后吩咐从家族适龄的女孩儿中选中了她,无非是想在皇帝面前摆出一种安于现状、无意坐大宫中势力的姿态——看吧,咱若有意献美,还能不投您老所好?——而事实证明,太后她老人家实在是太太太了解她这个皇帝儿子了,兰贵人顺利入宫承宠,并且碍着太后的颜面,倒也还算得宠。可让魏氏这么一搅和,纽祜禄家的如意算盘算是全部歇菜了,且因为之前那种本份的姿态摆得太高,纽祜禄家还真不好急冲冲的再送人进宫了(就算要送,那也得等下一次选秀不是?)。

    纽祜禄家的人不满那是肯定的,可也不敢埋怨太后,但对始作蛹者的魏坻,承恩公夫人太后的嫡亲嫂子在进宫请安时可没少在太后耳边吹风。这样一来,原本就对胆敢冒犯她的权威的魏氏深恶痛绝的太后自然更加厌恶魏氏,可问题在于太后就算对于横插一脚打乱了她的计划的魏氏再恨得牙痒痒的,但因为皇帝的难得大方,太后还真不好在明面上再责怪魏氏——皇帝可是“看在太后的份上”才把事情压下风过无痕,太后总不能驳了皇帝的好意吧。

    也因此,久侍太后、最会揣摩太后心意的桂嬷嬷才敢乍着胆子给太后出谋献策——

    “老佛爷,老奴有个想头不知当不当说。”桂嬷嬷垂眉低目,见太后颔首点头,才恭谨的继续道:“老奴以为,皇后娘娘现下正当静养,虽有舒妃娘娘代理宫事,到底事繁多杂,怕是力不从心。老佛爷一向慈悲怜悯,若能抽空指点舒主子一二,舒主子岂有不感激之理。”

    此话显然深合太后之意。要知道,因为兰贵人性子骄横驽钝,太后未雨绸缪,防着有在兰贵人身上下功夫使坏,其身边的人都是经过桂嬷嬷唐嬷嬷等精挑细选的,可谓针插不进水泼不入,可这样还是被魏氏钻了空子。偏偏现在又说不清了,那也只有从别的事上下手去查魏氏了——这记名到孝贤名下的事能迅速传遍朝野,太后可不相信这其中没有魏的功劳。

    也是那魏氏百密一疏,没在传言牵涉到孝贤时就清理干净手尾,结果太后这一插手,还真是拨出萝卜带出泥的查出不少事儿,结果连太后自己也吓了一跳。好家伙,这魏氏的胆儿有够肥,手也伸得有够长的呀。敢情不只坤宁宫,连哀家这慈宁宫、皇上养心殿也都快成了筛子了。

    这下子,魏氏有胆子在太岁头上动土也说得过去了——怕不是摸到哪些影子,自以为捏住了她的七寸了。

    看来,她以前还是小觑了魏氏。

    太后垂下眼帘,那双保养得宜、年过六十反而比少女时更加洁白莹润的手飞快的转动着念珠。她从前在雍朝后宫虽贵为熹贵妃,但不算得宠且家族也不得力,凡事皆是谨言慎行不敢行差踏错一分,以至对权力犹为看重。后来成了太后,享受到了说一不二毫无无制肘顾忌的美妙之处,自然不能容忍有人意图染指这至高无上的权力——不然有了孝贤皇后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媳妇珠玉在前,这宫中也不乏出身佳家族得力的妃嫔(如舒妃),她为何就偏偏选中了徒有高贵出身、但父兄于朝堂上却无建树且气急性直的那拉氏为继后?——同样的,对付魏氏这种野心勃勃偏又可能掌握了慈宁宫某些隐密之事进而可能影响到她在皇帝形象(只是影响,不是威胁)太后也从来不会心慈手软。

    只她这些年潜心向佛,年纪越大也越迷信因果报应一说,人也愈发祥和宽。不到万不得已,太后是不愿意让手上再沾上血腥的。当然,只要她一点头,桂嬷嬷照样有好几种方法能无声无息的解决掉魏氏这个心腹大患。

    但魏氏平素在宫中树敌不少,且私下那些小动作早已超出的皇帝的容忍范围——

    那魏氏虽说手段了得,但说到底也只是小家小户出身,眼界不免窄了些,还真以为凭着收卖几个奴才就能牵着皇帝的鼻子走,难不成皇帝是当假的呀。

    皇帝虽然贪花好色好大喜功,但可不糊涂,妃子间争风吃醋的耍些小手段小把戏或许能让皇帝倍感兴味满足,但像魏氏那样为了争宠就敢收买皇帝身的人窥伺皇帝的却只会让皇帝觉得她心怀不轨。当然,以皇帝那活要面子死受罪的性子,为了保持自己英明神武的形象,多半只会贬斥魏氏,一床锦被先把这事儿给遮掩了,等事过境迁了再来收拾魏氏。魏氏要是个聪明的,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夹着尾巴做人,兴许皇帝看在十四阿哥的份上能饶过她,等熬到十四阿哥长大成人,请旨接她出宫奉养,也算熬出了头。若这节骨眼上还能出来蹦达……第一个容不下的她的便是皇帝。

    只是……魏氏从前能风光得意,所凭者无非是皇帝的宠爱。这一旦失宠……这宫中的人可多有奉高踩低落井下石之恶习阿。

    太后以己推人,也知道像魏氏这种两手空空从一介包衣宫女年爬到一宫主位宠冠六宫的女人,对于权力的渴望只会比常人来得更加强烈断难接受这种云泥之别的落差。正所谓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魏氏,可不是那种甘于失败容易死心的女人呀。

    只是……

    虽然等事过境迁皇帝自己动手收拾了魏氏目前来说最保险的做法。可正所谓疑心生暗鬼,一想到若不是这次彻查,她还一直蒙在股里,以为魏氏安插到慈宁宫中的耳目尽在掌握之中,太后心中就隐隐觉得不安——

    谁知道那魏氏刺探到的哪些事阿。若是别的事太后倒也不放在心上,只有那事……虽然当年她不过在一旁架柴添火,且事过多年早无迹可寻,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魏氏复宠心切,若真让魏氏寻得哪些蛛丝马迹,她复宠心切难保不会以此为筹码献媚邀宠。以皇帝对那女人的重视再加上死无对证,怕是更难说清楚了。虽说皇帝为了他自己的孝子名声未必会发作,可……说到底,她这个太后再尊荣,那也是皇帝给的。

    虽说现下魏氏见不到皇帝难以兴风作浪,一时之间倒还无虞。可有道是夜长梦多迟则生变,不管魏氏所刺探的消息是什么,想要安枕无忧,还是得尽快解决魏氏这事才行。

    可这事却不能由慈宁宫动手。

    不说她这些年更惯于发号施令,就单皇帝那里,太后就没有把握能完全瞒住他的眼睛(她这个皇帝儿子对着女人会犯糊涂,但对待别的人包括她这个太后可一直都清醒得很,这也是当年太后再恨慧贤也没有动手除去她的原因)。皇帝现下虽是厌恶魏氏,但一时半会间也还忘不了她,这个时候魏氏若无故出事,怕反引得皇帝疑心。

    得想个万全之策,完全撇开慈宁宫才行。太后暗自斟酌,少不了招来心腹桂嬷嬷商议——桂嬷嬷是少数尚未在世的知情人之一——桂嬷嬷双眉一皱,便陪着笑道:“老佛爷,老奴倒觉得,这宫闱不修事关重大,皇后为六宫之主,原就整肃宫禁之责,何不……”

    桂嬷嬷虽为太后跟前第一得意人,到底不敢直接指摘皇后治宫不力。

    太后却是一叹,讽笑道:“哀家何尝不知,只是皇后现下正在‘静养’,若再让她操劳,岂非哀家不慈。”

    :“老佛爷如此体恤皇后娘娘,实乃天底下最最慈和的婆婆。”桂嬷嬷忙笑着恭维一句,方又道:“只是老奴想阿,皇后虽然凤体违和,可听太医讲近来已有起色。倒是老佛爷您原该是安养天年的时候,为了这次谣传的事已是操劳,若再继续伤神,岂不累着了?皇上素最孝顺,皇后娘娘又是六宫表率,岂有不为老佛爷您分忧之理。”桂嬷嬷察颜观色,见太后未露不满之色,知道自己这话说到她心坎子里去了,便又加了一句:“不是有句话叫……叫什么弟子服劳嘛。”

    “有事弟子服其劳。”

    “对对,还是老佛爷您有学问。”桂嬷嬷面不改色的又奉承了一句。“再者说,皇后娘娘与魏主子积怨已久,不管这事最后如何处置,怕是都难以心服。私底下两人若还有纠纷,也实实不干老佛爷您的事阿。”

    此话正中太后心意。皇后与魏氏是死对头,一向斗得利害,偏又性急少谋且自持身份,眼见魏氏失宠还能不趁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虽说少了魏氏制衡,皇后难免会一人独大,但这世上美人多的是,少了一个魏氏,太后大可以再培养一个听话的张氏李氏。况且,皇后可不是看似恭谦其实谨慎善谋滴水不漏的孝贤,又一向对她心存感激从来对她诚心无私言无不从——这也恰是太后当年选中她为继后的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比起心存不轨的魏氏其实反倒更好控制一些。

    太后放下心中大石,心情便也舒畅起来,只是面上却还蹙着眉头,似乎颇为犹豫:“话虽有理。只皇后原就不大讨皇帝欢心,若再背上一个妄杀宫妃罪,怕是罅隙愈深……”

    从往昔的战绩来看,皇后能不能真得治住魏氏还不一定呢。桂嬷嬷暗暗腹诽太后的口是心非,嘴中却说道:“老佛爷慈悲。只是……老奴斗讲句大不敬的话,皇后娘娘就算被皇上怪罪,不是还有您可居中调和嘛。”

    桂嬷嬷的话没讲全,太后却知道她的意思:帝后失和,总好过她与皇帝有心结吧。

    主仆俩彼此心照不宣。太后颇为感叹的看着桂嬷嬷:“阿桂,还是你最懂哀家心意,说起来,你跟着哀家也有四十年了吧。”

    桂嬷嬷毕恭毕敬垂首肃立回话:“承蒙老佛爷的恩典,老奴是皇上出生那年到您身边侍候的,若算上出府那几年,应该四十八年有余了。”

    桂嬷嬷被挑到太后身边侍候时尚是稚龄,那时候的太后也不像现在威风八面,虽然诞下小阿哥,可因为身份太低(格格)又不得宠,并不能自己抚养。桂嬷嬷在她身边侍候了几年,到了配人的年龄便求的恩典出府自行婚嫁。可惜其夫是个没福的,不到几年就抛下了她们孤儿寡母撒手人寰。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桂嬷嬷狠一狠心,将年幼的儿女托付给年迈的公婆,又举债疏通了雍王府的一个小管事,进府求了当时已升为侧福晋的太后。也幸好桂嬷嬷当年到尚是格格的钮祜禄氏身边侍候时年纪小,尚未学会那些奉高踩低看人下菜的习性,做事极为用心,太后对其印象颇佳,便让其回来侍候。刚开始时不过在外围打杂,但桂嬷嬷为人精细做事谨慎且忠心耿耿,很快便成了太后心腹。后来先帝潜龙出渊,太后倒也曾动过放桂嬷嬷回家与儿女团聚的念头,但桂嬷嬷却说抛不下多年的主仆之情,便也跟着进了宫。

    太后许也想起过往,更是感概。“一眨眼都这么多年了。当年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如今都成了满脸褶子的老货了。”心头大患即将得解,太后心情颇佳,竟打趣起了桂嬷嬷。

    话说当年太后一举得男,但根基浅薄,身边的人不是当时的福晋升孝敬宪皇后安排的,就是李氏年氏甚至于看上懦弱无能的耿氏安□来的眼线耳目,她是谁也不能信谁也不敢信,最后只好挑了刚进府、跟府内人无甚瓜葛的桂嬷嬷充数。

    桂嬷嬷便笑着道:“老奴都是六十一了,哪能不老。倒是老佛爷您的风华却反更胜当年。”这话也不完全是在奉承太后。太后容貌忠厚,年轻时便算不美人。且当年的太后因为身份低,为自保凡事谨言慎行,却也透露出股唯唯诺诺的小家子气。倒是如今虽然年近七旬,但保养得好,看上去只有五十许,年青时不讨喜的容貌如今看起来却是慈眉善目福气十足。且居养体移养气,这些年的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硬是养出了一身气度。

    太后却指着桂嬷嬷笑骂:“尽知道哄哀家高兴,哀家尚长你几岁呢。如你所说,哀家成了那老妖怪不成。”

    桂嬷嬷连道不敢,谄笑道:“……连皇上都说您是老佛爷了,那可是金口玉言阿。要老奴说,您阿,准是那观音菩萨降世,才能容颜不老。”

    主仆俩忆古追昔,桂嬷嬷慢慢松下口气,冷不妨又听太后似不经意道:“要在百姓人家,你也该是含饴弄孙饴养天年的年纪了。哀家听说你儿子现在官也当得不错,偏你这老货好好的老封君不去做,非要留在宫里跟着哀家混过日子。”

    桂嬷嬷眼皮一跳,立时又笑得见牙不见眼,道:“承蒙老佛爷您的恩典,他才能有今日。老奴想趁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再多侍候您几年,虽不足以报答您的恩典之万一,也不过略尽心意。再说老奴都侍候老佛爷您几十年了,这一回家虽说儿子媳妇都孝顺,可老奴就是混身都不自在,只想着快快回宫侍候老佛爷您。”

    桂嬷嬷的儿子远在江南为官,这京中的宅子原是太后赐给桂嬷嬷养老的,她常年在宫中侍候太后,基本上没去住过。她儿子三年一次回京叙职便住了那里,桂嬷嬷也会求了太后恩典出宫去与儿女团聚几,享一享天伦之乐。

    “你阿,就是一个有福不会享的。”

    “谁说老奴有福不会享了?”桂嬷嬷故意一顿,太后不妨想桂嬷嬷会回嘴,一怔,又听桂嬷嬷道:“老佛爷您就是天底下最有福气的人,老奴能在您身边侍候,那就是最大的福气了。”

    此言一出,果然将太后逗笑。桂嬷嬷见太后心情愉悦,不由暗松口气。其实她又何尝不想那儿孙饶膝的天伦之乐呢?只她从前帮着太后做了不少见不得光的事,也知道自己只有留在宫里太后才会放心。为了家人的安全儿女的前程,桂嬷嬷也只有断了出宫团聚的念头。好在她的牺牲也不是没有回报的。因着她是太后眼前的红人,她儿子也得了恩荫补了实缺知县,虽然因为性子老实,这些年做来做去都只是个七品官儿,但去的地方却都是实打实的油水丰厚。她女儿被指给某满洲大族旁支偏房的庶子为嫡妻,连那些贵女出身的妯娌对她也客气三分,分家时也是从优从厚。就算此生终老宫中,桂嬷嬷也了无遗憾了。

    主仆俩都觉得以皇后性狭冲动,旁边还有个比她更莽撞无谋的容嬷嬷撺唆,定不会错失这个落井下石的“良机”。可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皇后听了兰馨的劝,并未如太后所愿朝魏氏下手,太后以为皇后又犯了倔性,死抱着那套规矩礼仪不放——在宫中生活二十几年,似乎也没让皇后学会什么叫变通——也只能在心中暗骂皇后是个不争气的糊涂东西,难怪屡屡在魏氏手下败北。

    太后纵是尊贵,可算计皇后在前,又是一惯的仁慈宽和,此时也不好明火执仗去遣责皇后。只这样放过魏氏或者过段时日再收拾魏氏……

    那怎么行!

    有句话叫打蛇不死反成仇。虽说魏氏现下被禁足见不到皇帝,可魏氏在宫中经营多年,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人脉。她不必见到皇帝,只要把话通过某些渠道透给皇帝就行了。据太后所知,十四阿哥生病固是意外,但拖了那么久以致险些没命,最后成功的“惊动”她跟皇帝,这其中可离不开魏氏的功劳。

    太后这大半辈子都呆在宫中,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不管是有儿子的、得宠的还是心计深沉的,争起宠来那个叫花样百出手段无所极其不用。可像像魏氏这样能狠得下心拿着儿子的身体状况为她博得一线机会的女人毕竟还是不多。

    当然,这并不是说魏氏就枉顾十四阿哥的生死。相反的,太后觉得她应该是极其在意十四阿哥的安危——别看十四阿哥现在是交给愉妃抚养,可毕竟玉碟没改,有道是生恩难断,自古以来哪个皇帝不是以孝治国(起码口头上是这样标榜),这要谁敢不孝顺生母,不用等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淹死他,当皇帝的为了名声着想,第一个就饶不了他——那不仅是魏氏的护身符保命丹,也是魏氏复宠的最大希望所在。毕竟在这宫里有儿子的女人虽然不一定能笑到最后,但没有儿子的女人,就算再得宠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所以阿……想要收拾魏氏,倒也不用真朝她下手。只要十四阿哥那里闹出些许动静,想来魏氏护子心切,必定按耐不住。皇帝眼下对魏氏恶感正盛,若魏氏在这个节骨眼上有所动作,指不定就真触动皇帝哪条敏感神经了。

    太后一面心安,一面又懊悔若早些想透此节,也不用绕了那样大一个弯,白白耽搁了不少时日。嘴上不免迁怒怪罪桂嬷嬷没用,看桂嬷嬷陪着笑自打嘴巴子请罪,心里却也知道此事其实怪不得她——所谓疏不间亲,再借桂嬷嬷几个胆儿,她也不敢把主意打到皇帝头上阿。

    当然啦,再怎么说十四阿哥也还是太后的亲孙子,太后就算对他再没感情对其生母魏氏再不满意,却也不至于会丧心病狂到想害了他的性命。不过是想着敲山震虎引蛇出洞而已,所以和敬那一番话虽带了小心思,却也正中太后下怀——

    你魏氏费尽心机,难道还真是在为五阿哥铺路吗?若是连皇帝都承认十四阿哥福份薄,抗不住皇家的贵气,看你魏氏急是不急。

    于是,未隔几日皇帝例行请安时,太后屏退左右,便对皇帝道:“皇帝阿,我这几日思来想去夜不成寐,倒觉得三丫头所说之法未必不可行。”

    皇帝管的是国家大事,虽当日曾迁怒皇后,但事后早将之抛诸脑后,闻言不由一愣,方才想起太后所指何事,便笑答道:“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些不过是市井中招谣撞骗的伎俩,皇额娘大可不必在意。小十四胎里带病原是魏氏的过错,”皇帝眼中厌恶之色虽只是一闪而过,却未瞒太后的眼睛。“现既已将他交给愉妃养育,只需精心调养,想来不日便可康复。”

    太后却有不同看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此法既能在民间长盛不衰,必有其存在的道理。且试一试又何妨。”

    皇帝也不是傻子,听得出老太太对此事心意甚决,可……

    俗话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这皇家就算取小名也是有讲究的,多是像保成保全保善这类有吉祥喻意的,可不比民间随便取些什么门儿坎儿石头木头的贱名乱叫一通。这皇帝再不待见十四阿哥,可也是他儿子不是,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就取个贱名了事呢?这要传出去,不是让天下人取笑他这个皇帝胸无点墨嘛。

    皇帝眼明心亮,对太后的心思也能猜个三几分,不过以为太后是在为兰贵人出气,心里不乐意——堂堂皇阿哥难道还比不上区区一个贵人吗——但太后打着爱孙心切的幌子,皇帝也不好过份拂了太后的好意,便略一思索道:““皇额娘,儿子知道您挂心十四,儿子又何尝不希望十四身强体健。但朕是一国之君,一举一动皆为天下表率,若连朕都行此怪力乱神之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阿。”

    话虽说得无奈,太后却听得出皇帝隐隐透着用身份压人的意思。要是在从前,可太后定是先让步以图后策,可现在太后做贼心虚一见皇帝不答应就怀疑皇帝是不是知道了点啥,更是铁了心想要趁早收拾掉魏氏,以免夜长梦多,便索性对皇帝打起了感情牌。

    “弘历阿,额娘知道你是天子是皇帝,行为举止受天下臣民瞩目约束,行事难免顾虑重重,比不得寻常人可以肆无忌惮。只额娘一个行将就木的糟老婆子,蒙佛祖保佑,这几十年该享的不该享的富贵都享过了,这余生唯一的愿望就是我大清朝国运昌隆子孙昌盛。这魏氏虽然其心不纯,可十四毕竟是龙子凤孙,看他小小年纪就要受此病痛折磨,我这当玛嬷的心里……”

    太后一阵长吁短叹,还用帕子抹抹眼角,又道:“额娘知道你也为难。也罢,这大清朝有我儿必会国运长盛,其余的就让为娘的日后在佛祖面前吃斋祈福,祈求我大清皇嗣延绵永昌,也让十四早日康复。”

    皇帝虽知太后这是以退为进,但他一向提倡孝道,见太后说得如此情真意切,也不能不动容,连忙道:“皇额娘一片慈心。只是您年事已高,哪能经得起长期茹素。若是因此累着了,岂非儿子不孝,也折了十四等的福份。”皇帝稍假思索,道:“这样吧,取名之事便依了皇额娘的意思,只十四到底是天潢贵胄,也不好像寻常百姓一样随意取个贱名,倒不如等儿子问过钦天监有何忌讳之后再行定夺,皇额娘意下如何?”

    太后心中不尽满意,但也知道见好就收。正巧外头宫人通禀十一及十二两位小阿哥下学前来请安,太后连忙叫进。两个小人儿未料这个时辰皇帝还在慈宁宫,又是惊喜又是紧张,一板一眼的行过礼后,便规规矩矩的立在下首不敢妄动。

    倒是太后似是极喜欢这两个孙子,招呼了他们坐到她身边,又搂着小十二嘘寒问暖:“饿不饿?可要先吃块点心垫垫肚子?”又问功课吃不吃力:“……纪晓岚是大才子,为人也诙谐风趣,只不知授课如何……可有跟不上的地方?”

    永璂一一回答:“皇玛嬷,臣孙不饿。”

    “皇玛嬷放心,纪师傅讲课通俗易懂,是极好的,臣孙跟得上。”

    皇帝虽知自去年小十三病时,十一十二被太后接来慈宁宫代为照顾了一段时间,彼此关系亲近不少,每每下学便先往慈宁宫向太后请安。但对祖孙间如此亲呢也大感意外,相比之下,十一便显得沉静不少。

    皇帝自己也是打小儿就被抱到圣祖皇帝身边教养的,如何不懂这寄人篱下的生存之道,见十一小小年纪便知韬晦,倒真觉得他也算难得了。只是……

    皇帝微夹起眉心。十一如此少年老成,若是天性使然也就罢是,若是环境所迫——皇帝的疑病又犯了——皇后自然难辞其咎。

    皇帝虽然素不甚在意这个儿子,可也容不得他人作践。

    倒是十二虽然因皇帝在这儿有些拘束,但也一直小心留意着皇帝神态。一见皇帝拧着眉头看向十一,虽然还搞不清楚这好端端的皇帝因何忽生不悦,但他与十一从小放在一起教养,小哥俩感情最好,这心中不免着急,小脑袋瓜子憋出了一头的汗,倒还真让他想出了个主意,便连忙向太后夸起十一:“……纪师傅说十一哥的字写得很有风骨,假以时日必能自成一家……”说着还露出一个与有荣焉的笑容,只是还不忘偷偷观察皇帝的神色,那点子小心思全然写在脸上,哪里能瞒得过这天下的两位至尊。

    太后好笑之余,只觉十二的性子随皇后,半点心思也不会藏,虽然懔性纯良,但论起心机,只怕还及不上与他同龄的十一一半。太后扫了面露微赫、似是被夸得不好意思的十一一眼,抛开拉拢十二的心思不讲,她也依然还是更喜欢至情至性的十二一些。

    倒是皇帝对于十一与十二兄友弟恭很是欣慰,再加上十二这一打岔,让他想起了去年因为魏氏的枕边风曾暗查过皇后的事,皇后对待十一的态度,无论吃穿用度抑或教养方式,皆与十二一般无二,虽然不无偏心十二之处,但也算人之情常情,起码皇后没有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而是尽量把一碗水给端平了。

    皇帝的脸色放缓,十二悄悄的松了口气,还不忘得意向十一投去一个——快谢谢我吧——的眼神。

    十一瞪了回去——要你多事。倒比方才显得更有生气一些,也显得更像他这个年龄的孩子。

    皇帝虽然偶到坤宁宫与皇后“叙话”,但见到十一十二两个未成年的阿哥的时候并不多,既在太后这里遇见,少不了又要考较了他们一番功课,又说了几句勉励之语,便借口国事繁忙,匆匆向太后告退。

    太后也知皇帝在此,十一十二难免拘谨,自然也不留他,只嘱咐他莫先前所说之事。

    作者有话要说:备份

    和敬公主虽然是元后嫡女,从理论来讲在诸皇子皇女中身份当然最是尊贵——如果是阿哥,如永琏永琮,当然就是诸子中的头一份——但实际上,就算高傲如和敬公主,心里却也清楚得很,大清虽然讲究子以母贵,满洲姑奶奶也尊贵,可一般人家还讲究个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皇家更是重视传承,所以真真细究起来,她这个公主的份量虽重,其实比不上个普通阿哥——就算那个阿哥病秧子,且很可能早夭,可毕竟也是个阿哥。

    因此,和敬心里再憎恶魏氏及十四阿哥哥,却一直能保持着理智——魏氏虽然奸滑似鬼,却并不难对付,十四阿哥就是其脉门所在。只她若敢朝十四阿哥伸手,第一个饶不过她便是素素最宠爱她的太后与皇帝。

    可若这样轻易放过魏氏,和敬又觉得咽不下这口恶气。所以才迂回曲折拐弯抹角的跟太后讲那么一个故事,一方面固有撺唆之意,一方面也间接向太后皇帝表明她不过想出口气而已——为人子女者,看亡母受此折辱,为友悌故不能如何,但从侧面为亡母出口恶气总是可以吧?!

    这种小心思,不肖说太后看得明白,皇帝也洞若观火海,但体谅和敬心情,却也并不真的十分怪罪。只疑心是皇后在居中挑唆——既便此事非出自皇后本意,也脱不离她身边的人揣摩上意,借以讨好皇后的用心,皇后一样也脱不了干系——所不同者,太后因着本身之故有意顺水推舟成全和敬,而皇帝站在一个父亲的立场,却不过认为和敬是受人利用,可恨者自然是那些意图挑唆的人。他既无意追究和敬,不免迁怒到皇后身上。可怜皇后还松快不到几天,就莫名其妙的被皇帝随意找了个缘由告诫了一番,便犹如当头泼下㿽冰水一般,心中愤怒可想而知,好在她对皇帝原也早已不曾寄望什么,自然也无所谓什么伤心失望。只是实在想不岀自己因为什么惹恼了皇帝,便让容嬷嬷去探查一番。得知是和敬搞鬼,虽然气闷,但因兰馨劝她忍一时之气,莫要因小失大,却也只好暂时摞开手。

    皇后那里如何暂且不说,却说太后那里,虽然十四阿哥也是她的亲孙子,但他自出娘胎便是个病秧子,向不被太后所看好,又因袓孙间凿实未见过几面,以亲疏论,不说远不及她与和敬二十几年的祖孙情份,就是有高丽血统的十一阿哥,也要更得太后欢心一些——至少金佳氏虽然得宠,但受出身制约,行事反愈恭敬谨慎,因此一向注重满人身份的太后虽不喜金佳氏,连带的也不重视她所出的几个阿哥,却也只是冷淡了些,好歹情面上还是过得去的。

    反观魏氏,虽只是出自汉军旗下的包衣,但惯有心计手段,其小意娇柔的模样又像极了太后昔年的死敌年妃与险些挑唆他们母子不和的慧贤,原就不得太后欢心。偏又是一惯得宠(话说爱新觉罗家的皇帝大概都爱这个调调的美人),饶是太后明里暗里数次跟皇帝说宠爱魏氏不可过度,她却依然宠眷不衰,让太后愈发觉得她像那仗着皇帝宠爱、身卑志高难以控制的慧贤,由此对她不喜越甚。只不过为了这宫中的的权力制衡,太后对魏氏倒非一味压制,而是有抬有压,但对她所出的七格格九格格十四阿哥却也兴不起多少慈爱之心。

    慈爱慈爱,当是有慈方有爱。按道理来说,太后既不喜魏氏及其所出的子女,魏氏及七格格九格格(十四阿哥太小不算在内)对她敬多于爱或只敬无爱——当然能维持这个敬,一是因为皇帝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二是令妃虽然得宠,可这份宠还没到昔日慧贤那份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在宫中走过数十年、如今威福独专太后虽然打从心眼里觉得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她慈和与否都是一种都是恩典赏赐,受者只有谢恩的份,却也不会因为魏氏的素日恭顺,便真的相信魏氏至纯至善到没有半点怨望之心——祖皇帝时的董鄂妃,乃至后来的年氏高氏,所谓的善良都只是在皇帝面争宠的工具,真正善良女人早成了这宫里不知哪口枯井里的冤魂了——但不管魏氏怎么蹦跶,是给皇后添堵也好是踩着别的妃嫔也罢,终究不会影响到太后的权威与利益,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还能牵制皇后、制衡权力,因此太后虽对皇帝专宠令妃很是不满,倒也不致专门去针对她(反正有皇后在唱白脸做恶人),只是有了昔年慧贤的前车之鉴,对令妃到底也防得紧了些。

    因此,当日礼佛回宫的太后得知令妃魏氏暗地里挑唆着兰贵人去找愉妃麻烦的事时,那魏氏的身影一下子似乎与记忆中的慧贤重叠了起来——想当初,那慧贤在她和孝贤面前可也是毕恭毕敬的,但转眼间到了皇帝面前却又是一副弱不禁风楚楚可怜的模样,然后她这个太后便不得不面对来自皇帝的态度强硬的质问,帝后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险险失和,到最后她与孝贤都不得已退让以避慧贤锋芒,才堪堪避免了与皇帝关系的继续恶化——而随着魏氏居然能说动皇帝把十四阿哥记到孝贤名下,及至后来包括失宠以后的种种的行径,都让太后对魏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虽然楚楚可怜的样子与素日的行为举止似极了慧贤,但其野心与隐忍可不是昔日恃宠骄狂的慧贤所能比拟的——

    其实也难怪太后会做如是想,从令妃敢算计兰贵人那一刻起,这宫里的人看她的眼光就不再只停留争宠的层面上了(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这宫里的人可不全都是傻子),毕竟兰贵人怎么说也是太后的侄孙女(差了一辈,算不算乱……伦),所无论是太后自己或是他人眼里,这事儿都是冲着太后她老人家去的。并且因为接下来的十四阿哥过继事件,这伶俐一点的人把前后两件事一联系,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这是在为十四阿哥清路了?可十四阿哥才多点大阿,现在动手未免太早了些吧。难不成魏氏背后有什么倚仗不成,那……

    众人悄悄的倒抽了一口冷气,在宫里(或者说在整个大清朝),能够扛得住太后的压力的人还能有谁?难道是这宫里要变天了?孝贤皇后这张牌就这么好用?难怪都崩殂十多年了,魏氏还是舍不得放掉。

    这宫里虽然多有忌恨魏氏独宠的,但也同样不乏首鼠两端的墙头草,于是,皇后又似阴沉又似无可奈何的脸色中,宫中的气氛悄悄的微妙了起来,大家在观望的同时,又期待着看皇后跟魏氏斗个你死我活哪。而老谋深算且在看待事情的眼光考虑问题的层面以及剥丝抽茧的能力上显然要比他人高出不止一筹的太后,对这些甚嚣尘上的猜测却并不以为意——

    皇帝因为女色犯混或许有之,但却从来不曾因女色而在国家大事上犯过糊涂的。以太后对皇帝的了解来说,皇帝虽说真是很有可能因着孝贤祭日一时心情膨彭头脑发热而随口应诺了魏氏什么,但同样的事后反出尔反尔也一样是皇帝的强项,难道你还敢却去皇帝理论不成。而魏氏再得宠还能比得过慧贤?昔日皇帝对那慧贤,还不是给了她无数不当给的承诺,慧贤也因此才敢恃宠骄狂。可到头来呢?就因为一句帝后失和非社稷之福,不但皇帝的承诺尽数打了水漂,而且她在生前皇帝就没真正让她有越过孝贤的时候(跟皇后同等待遇不算越过),更别说取而代之。现下皇帝春秋正盛,且成年儿子中不乏有才华出众者,更兼有两个嫡子,只要皇帝尚存一丝清明在,就绝不会选择一个母族低下且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成年的儿子——皇帝或许不介意答应自己的宠妃一些无关大雅的事情(如去年关于七格格的封号,反正封号再好听,最后也是用来和亲蒙古的),但凡有关社稷的大事,只要魏氏敢开口在皇帝面前说上一句,大概现在就轮不到太后操心了——所以不管皇帝曾应允了魏氏什么,端从(连)皇后(都能)轻易打消将十四阿哥记到孝贤名下的事上看,便知皇帝对此事并不上心,不足以为惧。

    而魏氏素来玲珑且颇懂皇帝心意,怎会看不清皇帝此举背后的含义,按常理来说,更当韬光养晦维持一惯卑谦的姿态,以图再进身之策。可魏氏居然会将手脚动到兰贵人身上,令太后愤怒的同时也不由得大惑不解:不该阿,魏氏不是那种鼠目寸光的人,照理说不会短视到的以为有了儿子就万事大吉了阿!这宫中已出世的未出世的孩子每年夭折还少吗?难道真是想儿子想昏了头吗?

    太后可不大信。

    许是因为看多了宫中的女人无所不用其极的争宠手段,太后遇事忍不住就往阴暗的方向去想,魏氏想夺回儿子或许不假,毕竟以色事人色衰则宠驰,这宫里的女人可都知道皇帝的宠爱是最不靠谱的东西,只有儿子才是最可靠的(看看人家愉妃,虽说多年无宠,可有了个五阿哥,这些年来宫中也没人敢怎么怠慢过她)。再说了,儿子可也是用来争宠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阿。可夺回儿子的法子那么多,魏氏只要确保宠爱不失,寻机再在皇帝耳边吹吹枕头风,把儿子抱回去也并非不无可能,魏氏却偏偏不惜冒着得罪她的风险去招惹兰贵人,这其中若没有猫腻,打死太后也不相信。

    当然,这事儿也不排除有人故意引着魏氏去招惹兰贵人。可以魏氏的心计手段,这种可能性并不高。何况太后打从心眼里觉得就算那魏氏真是中是别人的计着了别人的道,可你魏氏若真没那个心思,别人还能强押着你去害兰贵人不成。所以阿,这事儿说来说去来罪魁祸首还是因为魏氏的包藏祸心。

    既然如此,在太后暂时还没有发现有人从中使坏的痕迹的情况下,怪罪魏氏自然也算不得迁怒了。要知道,兰贵人纽祜禄氏进宫可是担负着在下一代皇室成员中传承纽祜禄家血脉的重任的(再出一任皇帝纽祜禄是不敢想了,但只要能诞下小阿哥,看在太后份上,亲王爵那是板上钉钉的,纽祜禄家就能再尊荣两代),可经这一闹……好吧,皇帝看在她这个太后的面上是没有追究了,但心里不待见兰贵人那是肯定的,从此以后兰贵人只能坐冷板凳那也是板上钉钉的——再怎样十四阿哥也是皇帝的儿子不是——再送个女儿进宫?别闹了,因为知道皇帝无法容忍朝堂上又出现一个储如“佟半朝”似的强势外戚(若非孝贤早逝永琏永琮夭折,皇帝也不会如此重用傅恒,富察家自然也没有今日的权倾朝野),太后就一惯对娘家纽祜禄氏多有压制,纽祜禄家尊荣是有了,但说到实权,大清开国至今大概没有哪家外戚像纽祜禄家一样徒具荣华却无实权的了。甚至为了不引得皇帝猜忌,就连当初选择在进宫的人选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兰贵人姿容明秀,但并不是皇帝所喜的那种娇怯怯的江南女子类型,并且性子稍嫌骄横驽钝了点,但有太后这尊大佛镇着,倒不虞会吃什么亏,所以太后的兄长现任的承恩公遵照着太后吩咐从家族适龄的女孩儿中选中了她,无非是想在皇帝面前摆出一种安于现状、无意坐大宫中势力的姿态——看吧,咱若有意献美,还能不投您老所好?——而事实证明,太后她老人家实在是太太太了解她这个皇帝儿子了,兰贵人顺利入宫承宠,并且碍着太后的颜面,倒也还算得宠。可让魏氏这么一搅和,纽祜禄家的如意算盘算是全部歇菜了,且因为之前那种本份的姿态摆得太高,纽祜禄家还真不好急冲冲的再送人进宫了(就算要送,那也得等下一次选秀不是?)。

    纽祜禄家的人不满那是肯定的,可也不敢埋怨太后,但对始作蛹者的魏坻,承恩公夫人太后的嫡亲嫂子在进宫请安时可没少在太后耳边吹风。这样一来,原本就对胆敢冒犯她的权威的魏氏深恶痛绝的太后自然更加厌恶魏氏,可问题在于太后就算对于横插一脚打乱了她的计划的魏氏再恨得牙痒痒的,但因为皇帝的难得大方,太后还真不好在明面上再责怪魏氏——皇帝可是“看在太后的份上”才把事情压下风过无痕,太后总不能驳了皇帝的好意吧。

    也因此,久侍太后、最会揣摩太后心意的桂嬷嬷才敢乍着胆子给太后出谋献策——

    “老佛爷,老奴有个想头不知当不当说。”桂嬷嬷垂眉低目,见太后颔首点头,才恭谨的继续道:“老奴以为,皇后娘娘现下正当静养,虽有舒妃娘娘代理宫事,到底事繁多杂,怕是力不从心。老佛爷一向慈悲怜悯,若能抽空指点舒主子一二,舒主子岂有不感激之理。”

    此话显然深合太后之意。要知道,因为兰贵人性子骄横驽钝,太后未雨绸缪,防着有在兰贵人身上下功夫使坏,其身边的人都是经过桂嬷嬷唐嬷嬷等精挑细选的,可谓针插不进水泼不入,可这样还是被魏氏钻了空子。偏偏现在又说不清了,那也只有从别的事上下手去查魏氏了——这记名到孝贤名下的事能迅速传遍朝野,太后可不相信这其中没有魏的功劳。

    也是那魏氏百密一疏,没在传言牵涉到孝贤时就清理干净手尾,结果太后这一插手,还真是拨出萝卜带出泥的查出不少事儿,结果连太后自己也吓了一跳。好家伙,这魏氏的胆儿有够肥,手也伸得有够长的呀。敢情不只坤宁宫,连哀家这慈宁宫、皇上养心殿也都快成了筛子了。

    这下子,魏氏有胆子在太岁头上动土也说得过去了——怕不是摸到哪些影子,自以为捏住了她的七寸了。

    看来,她以前还是小觑了魏氏。

    太后垂下眼帘,那双保养得宜、年过六十反而比少女时更加洁白莹润的手飞快的转动着念珠。她从前在雍朝后宫虽贵为熹贵妃,但不算得宠且家族也不得力,凡事皆是谨言慎行不敢行差踏错一分,以至对权力犹为看重。后来成了太后,享受到了说一不二毫无无制肘顾忌的美妙之处,自然不能容忍有人意图染指这至高无上的权力——不然有了孝贤皇后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媳妇珠玉在前,这宫中也不乏出身佳家族得力的妃嫔(如舒妃),她为何就偏偏选中了徒有高贵出身、但父兄于朝堂上却无建树且气急性直的那拉氏为继后?——同样的,对付魏氏这种野心勃勃偏又可能掌握了慈宁宫某些隐密之事进而可能影响到她在皇帝形象(只是影响,不是威胁)太后也从来不会心慈手软。

    只她这些年潜心向佛,年纪越大也越迷信因果报应一说,人也愈发祥和宽。不到万不得已,太后是不愿意让手上再沾上血腥的。当然,只要她一点头,桂嬷嬷照样有好几种方法能无声无息的解决掉魏氏这个心腹大患。

    但魏氏平素在宫中树敌不少,且私下那些小动作早已超出的皇帝的容忍范围——

    那魏氏虽说手段了得,但说到底也只是小家小户出身,眼界不免窄了些,还真以为凭着收卖几个奴才就能牵着皇帝的鼻子走,难不成皇帝是当假的呀。

    皇帝虽然贪花好色好大喜功,但可不糊涂,妃子间争风吃醋的耍些小手段小把戏或许能让皇帝倍感兴味满足,但像魏氏那样为了争宠就敢收买皇帝身的人窥伺皇帝的却只会让皇帝觉得她心怀不轨。当然,以皇帝那活要面子死受罪的性子,为了保持自己英明神武的形象,多半只会贬斥魏氏,一床锦被先把这事儿给遮掩了,等事过境迁了再来收拾魏氏。魏氏要是个聪明的,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夹着尾巴做人,兴许皇帝看在十四阿哥的份上能饶过她,等熬到十四阿哥长大成人,请旨接她出宫奉养,也算熬出了头。若这节骨眼上还能出来蹦达……第一个容不下的她的便是皇帝。

    只是……魏氏从前能风光得意,所凭者无非是皇帝的宠爱。这一旦失宠……这宫中的人可多有奉高踩低落井下石之恶习阿。

    太后以己推人,也知道像魏氏这种两手空空从一介包衣宫女年爬到一宫主位宠冠六宫的女人,对于权力的渴望只会比常人来得更加强烈断难接受这种云泥之别的落差。正所谓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魏氏,可不是那种甘于失败容易死心的女人呀。

    只是……

    虽然等事过境迁皇帝自己动手收拾了魏氏目前来说最保险的做法。可正所谓疑心生暗鬼,一想到若不是这次彻查,她还一直蒙在股里,以为魏氏安插到慈宁宫中的耳目尽在掌握之中,太后心中就隐隐觉得不安——

    谁知道那魏氏刺探到的哪些事阿。若是别的事太后倒也不放在心上,只有那事……虽然当年她不过在一旁架柴添火,且事过多年早无迹可寻,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魏氏复宠心切,若真让魏氏寻得哪些蛛丝马迹,她复宠心切难保不会以此为筹码献媚邀宠。以皇帝对那女人的重视再加上死无对证,怕是更难说清楚了。虽说皇帝为了他自己的孝子名声未必会发作,可……说到底,她这个太后再尊荣,那也是皇帝给的。

    虽说现下魏氏见不到皇帝难以兴风作浪,一时之间倒还无虞。可有道是夜长梦多迟则生变,不管魏氏所刺探的消息是什么,想要安枕无忧,还是得尽快解决魏氏这事才行。

    可这事却不能由慈宁宫动手。

    不说她这些年更惯于发号施令,就单皇帝那里,太后就没有把握能完全瞒住他的眼睛(她这个皇帝儿子对着女人会犯糊涂,但对待别的人包括她这个太后可一直都清醒得很,这也是当年太后再恨慧贤也没有动手除去她的原因)。皇帝现下虽是厌恶魏氏,但一时半会间也还忘不了她,这个时候魏氏若无故出事,怕反引得皇帝疑心。

    得想个万全之策,完全撇开慈宁宫才行。太后暗自斟酌,少不了招来心腹桂嬷嬷商议——桂嬷嬷是少数尚未在世的知情人之一——桂嬷嬷双眉一皱,便陪着笑道:“老佛爷,老奴倒觉得,这宫闱不修事关重大,皇后为六宫之主,原就整肃宫禁之责,何不……”

    桂嬷嬷虽为太后跟前第一得意人,到底不敢直接指摘皇后治宫不力。

    太后却是一叹,讽笑道:“哀家何尝不知,只是皇后现下正在‘静养’,若再让她操劳,岂非哀家不慈。”

    :“老佛爷如此体恤皇后娘娘,实乃天底下最最慈和的婆婆。”桂嬷嬷忙笑着恭维一句,方又道:“只是老奴想阿,皇后虽然凤体违和,可听太医讲近来已有起色。倒是老佛爷您原该是安养天年的时候,为了这次谣传的事已是操劳,若再继续伤神,岂不累着了?皇上素最孝顺,皇后娘娘又是六宫表率,岂有不为老佛爷您分忧之理。”桂嬷嬷察颜观色,见太后未露不满之色,知道自己这话说到她心坎子里去了,便又加了一句:“不是有句话叫……叫什么弟子服劳嘛。”

    “有事弟子服其劳。”

    “对对,还是老佛爷您有学问。”桂嬷嬷面不改色的又奉承了一句。“再者说,皇后娘娘与魏主子积怨已久,不管这事最后如何处置,怕是都难以心服。私底下两人若还有纠纷,也实实不干老佛爷您的事阿。”

    此话正中太后心意。皇后与魏氏是死对头,一向斗得利害,偏又性急少谋且自持身份,眼见魏氏失宠还能不趁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虽说少了魏氏制衡,皇后难免会一人独大,但这世上美人多的是,少了一个魏氏,太后大可以再培养一个听话的张氏李氏。况且,皇后可不是看似恭谦其实谨慎善谋滴水不漏的孝贤,又一向对她心存感激从来对她诚心无私言无不从——这也恰是太后当年选中她为继后的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比起心存不轨的魏氏其实反倒更好控制一些。

    太后放下心中大石,心情便也舒畅起来,只是面上却还蹙着眉头,似乎颇为犹豫:“话虽有理。只皇后原就不大讨皇帝欢心,若再背上一个妄杀宫妃罪,怕是罅隙愈深……”

    从往昔的战绩来看,皇后能不能真得治住魏氏还不一定呢。桂嬷嬷暗暗腹诽太后的口是心非,嘴中却说道:“老佛爷慈悲。只是……老奴斗讲句大不敬的话,皇后娘娘就算被皇上怪罪,不是还有您可居中调和嘛。”

    桂嬷嬷的话没讲全,太后却知道她的意思:帝后失和,总好过她与皇帝有心结吧。

    主仆俩彼此心照不宣。太后颇为感叹的看着桂嬷嬷:“阿桂,还是你最懂哀家心意,说起来,你跟着哀家也有四十年了吧。”

    桂嬷嬷毕恭毕敬垂首肃立回话:“承蒙老佛爷的恩典,老奴是皇上出生那年到您身边侍候的,若算上出府那几年,应该四十八年有余了。”

    桂嬷嬷被挑到太后身边侍候时尚是稚龄,那时候的太后也不像现在威风八面,虽然诞下小阿哥,可因为身份太低(格格)又不得宠,并不能自己抚养。桂嬷嬷在她身边侍候了几年,到了配人的年龄便求的恩典出府自行婚嫁。可惜其夫是个没福的,不到几年就抛下了她们孤儿寡母撒手人寰。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桂嬷嬷狠一狠心,将年幼的儿女托付给年迈的公婆,又举债疏通了雍王府的一个小管事,进府求了当时已升为侧福晋的太后。也幸好桂嬷嬷当年到尚是格格的钮祜禄氏身边侍候时年纪小,尚未学会那些奉高踩低看人下菜的习性,做事极为用心,太后对其印象颇佳,便让其回来侍候。刚开始时不过在外围打杂,但桂嬷嬷为人精细做事谨慎且忠心耿耿,很快便成了太后心腹。后来先帝潜龙出渊,太后倒也曾动过放桂嬷嬷回家与儿女团聚的念头,但桂嬷嬷却说抛不下多年的主仆之情,便也跟着进了宫。

    太后许也想起过往,更是感概。“一眨眼都这么多年了。当年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如今都成了满脸褶子的老货了。”心头大患即将得解,太后心情颇佳,竟打趣起了桂嬷嬷。

    话说当年太后一举得男,但根基浅薄,身边的人不是当时的福晋升孝敬宪皇后安排的,就是李氏年氏甚至于看上懦弱无能的耿氏安插进来的眼线耳目,她是谁也不能信谁也不敢信,最后只好挑了刚进府、跟府内人无甚瓜葛的桂嬷嬷充数。

    桂嬷嬷便笑着道:“老奴都是六十一了,哪能不老。倒是老佛爷您的风华却反更胜当年。”这话也不完全是在奉承太后。太后容貌忠厚,年轻时便算不美人。且当年的太后因为身份低,为自保凡事谨言慎行,却也透露出股唯唯诺诺的小家子气。倒是如今虽然年近七旬,但保养得好,看上去只有五十许,年青时不讨喜的容貌如今看起来却是慈眉善目福气十足。且居养体移养气,这些年的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硬是养出了一身气度。

    太后却指着桂嬷嬷笑骂:“尽知道哄哀家高兴,哀家尚长你几岁呢。如你所说,哀家成了那老妖怪不成。”

    桂嬷嬷连道不敢,谄笑道:“……连皇上都说您是老佛爷了,那可是金口玉言阿。要老奴说,您阿,准是那观音菩萨降世,才能容颜不老。”

    主仆俩忆古追昔,桂嬷嬷慢慢松下口气,冷不妨又听太后似不经意道:“要在百姓人家,你也该是含饴弄孙饴养天年的年纪了。哀家听说你儿子现在官也当得不错,偏你这老货好好的老封君不去做,非要留在宫里跟着哀家混过日子。”

    桂嬷嬷眼皮一跳,立时又笑得见牙不见眼,道:“承蒙老佛爷您的恩典,他才能有今日。老奴想趁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再多侍候您几年,虽不足以报答您的恩典之万一,也不过略尽心意。再说老奴都侍候老佛爷您几十年了,这一回家虽说儿子媳妇都孝顺,可老奴就是混身都不自在,只想着快快回宫侍候老佛爷您。”

    桂嬷嬷的儿子远在江南为官,这京中的宅子原是太后赐给桂嬷嬷养老的,她常年在宫中侍候太后,基本上没去住过。她儿子三年一次回京叙职便住了那里,桂嬷嬷也会求了太后恩典出宫去与儿女团聚几,享一享天伦之乐。

    “你阿,就是一个有福不会享的。”

    “谁说老奴有福不会享了?”桂嬷嬷故意一顿,太后不妨想桂嬷嬷会回嘴,一怔,又听桂嬷嬷道:“老佛爷您就是天底下最有福气的人,老奴能在您身边侍候,那就是最大的福气了。”

    此言一出,果然将太后逗笑。桂嬷嬷见太后心情愉悦,不由暗松口气。其实她又何尝不想那儿孙饶膝的天伦之乐呢?只她从前帮着太后做了不少见不得光的事,也知道自己只有留在宫里太后才会放心。为了家人的安全儿女的前程,桂嬷嬷也只有断了出宫团聚的念头。好在她的牺牲也不是没有回报的。因着她是太后眼前的红人,她儿子也得了恩荫补了实缺知县,虽然因为性子老实,这些年做来做去都只是个七品官儿,但去的地方却都是实打实的油水丰厚。她女儿被指给某满洲大族旁支偏房的庶子为嫡妻,连那些贵女出身的妯娌对她也客气三分,分家时也是从优从厚。就算此生终老宫中,桂嬷嬷也了无遗憾了。

    主仆俩都觉得以皇后性狭冲动,旁边还有个比她更莽撞无谋的容嬷嬷撺唆,定不会错失这个落井下石的“良机”。可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皇后听了兰馨的劝,并未如太后所愿朝魏氏下手,太后以为皇后又犯了倔性,死抱着那套规矩礼仪不放——在宫中生活二十几年,似乎也没让皇后学会什么叫变通——也只能在心中暗骂皇后是个不争气的糊涂东西,难怪屡屡在魏氏手下败北。

    太后纵是尊贵,可算计皇后在前,又是一惯的仁慈宽和,此时也不好明火执仗去遣责皇后。只这样放过魏氏或者过段时日再收拾魏氏……

    那怎么行!

    有句话叫打蛇不死反成仇。虽说魏氏现下被禁足见不到皇帝,可魏氏在宫中经营多年,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人脉。她不必见到皇帝,只要把话通过某些渠道透给皇帝就行了。据太后所知,十四阿哥生病固是意外,但拖了那么久以致险些没命,最后成功的“惊动”她跟皇帝,这其中可离不开魏氏的功劳。

    太后这大半辈子都呆在宫中,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不管是有儿子的、得宠的还是心计深沉的,争起宠来那个叫花样百出手段无所极其不用。可像像魏氏这样能狠得下心拿着儿子的身体状况为她博得一线机会的女人毕竟还是不多。

    当然,这并不是说魏氏就枉顾十四阿哥的生死。相反的,太后觉得她应该是极其在意十四阿哥的安危——别看十四阿哥现在是交给愉妃抚养,可毕竟玉碟没改,有道是生恩难断,自古以来哪个皇帝不是以孝治国(起码口头上是这样标榜),这要谁敢不孝顺生母,不用等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淹死他,当皇帝的为了名声着想,第一个就饶不了他——那不仅是魏氏的护身符保命丹,也是魏氏复宠的最大希望所在。毕竟在这宫里有儿子的女人虽然不一定能笑到最后,但没有儿子的女人,就算再得宠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所以阿……想要收拾魏氏,倒也不用真朝她下手。只要十四阿哥那里闹出些许动静,想来魏氏护子心切,必定按耐不住。皇帝眼下对魏氏恶感正盛,若魏氏在这个节骨眼上有所动作,指不定就真触动皇帝哪条敏感神经了。

    太后一面心安,一面又懊悔若早些想透此节,也不用绕了那样大一个弯,白白耽搁了不少时日。嘴上不免迁怒怪罪桂嬷嬷没用,看桂嬷嬷陪着笑自打嘴巴子请罪,心里却也知道此事其实怪不得她——所谓疏不间亲,再借桂嬷嬷几个胆儿,她也不敢把主意打到皇帝头上阿。

    当然啦,再怎么说十四阿哥也还是太后的亲孙子,太后就算对他再没感情对其生母魏氏再不满意,却也不至于会丧心病狂到想害了他的性命。不过是想着敲山震虎引蛇出洞而已,所以和敬那一番话虽带了小心思,却也正中太后下怀——

    你魏氏费尽心机,难道还真是在为五阿哥铺路吗?若是连皇帝都承认十四阿哥福份薄,抗不住皇家的贵气,看你魏氏急是不急。

    于是,未隔几日皇帝例行请安时,太后屏退左右,便对皇帝道:“皇帝阿,我这几日思来想去夜不成寐,倒觉得三丫头所说之法未必不可行。”

    皇帝管的是国家大事,虽当日曾迁怒皇后,但事后早将之抛诸脑后,闻言不由一愣,方才想起太后所指何事,便笑答道:“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些不过是市井中招谣撞骗的伎俩,皇额娘大可不必在意。小十四胎里带病原是魏氏的过错,”皇帝眼中厌恶之色虽只是一闪而过,却未瞒太后的眼睛。“现既已将他交给愉妃养育,只需精心调养,想来不日便可康复。”

    太后却有不同看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此法既能在民间长盛不衰,必有其存在的道理。且试一试又何妨。”

    皇帝也不是傻子,听得出老太太对此事心意甚决,可……

    俗话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这皇家就算取小名也是有讲究的,多是像保成保全保善这类有吉祥喻意的,可不比民间随便取些什么门儿坎儿石头木头的贱名乱叫一通。这皇帝再不待见十四阿哥,可也是他儿子不是,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就取个贱名了事呢?这要传出去,不是让天下人取笑他这个皇帝胸无点墨嘛。

    皇帝眼明心亮,对太后的心思也能猜个三几分,不过以为太后是在为兰贵人出气,心里不乐意——堂堂皇阿哥难道还比不上区区一个贵人吗——但太后打着爱孙心切的幌子,皇帝也不好过份拂了太后的好意,便略一思索道:““皇额娘,儿子知道您挂心十四,儿子又何尝不希望十四身强体健。但朕是一国之君,一举一动皆为天下表率,若连朕都行此怪力乱神之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阿。”

    话虽说得无奈,太后却听得出皇帝隐隐透着用身份压人的意思。要是在从前,可太后定是先让步以图后策,可现在太后做贼心虚一见皇帝不答应就怀疑皇帝是不是知道了点啥,更是铁了心想要趁早收拾掉魏氏,以免夜长梦多,便索性对皇帝打起了感情牌。

    “弘历阿,额娘知道你是天子是皇帝,行为举止受天下臣民瞩目约束,行事难免顾虑重重,比不得寻常人可以肆无忌惮。只额娘一个行将就木的糟老婆子,蒙佛祖保佑,这几十年该享的不该享的富贵都享过了,这余生唯一的愿望就是我大清朝国运昌隆子孙昌盛。这魏氏虽然其心不纯,可十四毕竟是龙子凤孙,看他小小年纪就要受此病痛折磨,我这当玛嬷的心里……”

    太后一阵长吁短叹,还用帕子抹抹眼角,又道:“额娘知道你也为难。也罢,这大清朝有我儿必会国运长盛,其余的就让为娘的日后在佛祖面前吃斋祈福,祈求我大清皇嗣延绵永昌,也让十四早日康复。”

    皇帝虽知太后这是以退为进,但他一向提倡孝道,见太后说得如此情真意切,也不能不动容,连忙道:“皇额娘一片慈心。只是您年事已高,哪能经得起长期茹素。若是因此累着了,岂非儿子不孝,也折了十四等的福份。”皇帝稍假思索,道:“这样吧,取名之事便依了皇额娘的意思,只十四到底是天潢贵胄,也不好像寻常百姓一样随意取个贱名,倒不如等儿子问过钦天监有何忌讳之后再行定夺,皇额娘意下如何?”

    太后心中不尽满意,但也知道见好就收。正巧外头宫人通禀十一及十二两位小阿哥下学前来请安,太后连忙叫进。两个小人儿未料这个时辰皇帝还在慈宁宫,又是惊喜又是紧张,一板一眼的行过礼后,便规规矩矩的立在下首不敢妄动。

    倒是太后似是极喜欢这两个孙子,招呼了他们坐到她身边,又搂着小十二嘘寒问暖:“饿不饿?可要先吃块点心垫垫肚子?”又问功课吃不吃力:“……纪晓岚是大才子,为人也诙谐风趣,只不知授课如何……可有跟不上的地方?”

    永璂一一回答:“皇玛嬷,臣孙不饿。”

    “皇玛嬷放心,纪师傅讲课通俗易懂,是极好的,臣孙跟得上。”

    皇帝虽知自去年小十三病时,十一十二被太后接来慈宁宫代为照顾了一段时间,彼此关系亲近不少,每每下学便先往慈宁宫向太后请安。但对祖孙间如此亲呢也大感意外,相比之下,十一便显得沉静不少。

    皇帝自己也是打小儿就被抱到圣祖皇帝身边教养的,如何不懂这寄人篱下的生存之道,见十一小小年纪便知韬晦,倒真觉得他也算难得了。只是……

    皇帝微夹起眉心。十一如此少年老成,若是天性使然也就罢是,若是环境所迫——皇帝的疑病又犯了——皇后自然难辞其咎。

    皇帝虽然素不甚在意这个儿子,可也容不得他人作践。

    倒是十二虽然因皇帝在这儿有些拘束,但也一直小心留意着皇帝神态。一见皇帝拧着眉头看向十一,虽然还搞不清楚这好端端的皇帝因何忽生不悦,但他与十一从小放在一起教养,小哥俩感情最好,这心中不免着急,小脑袋瓜子憋出了一头的汗,倒还真让他想出了个主意,便连忙向太后夸起十一:“……纪师傅说十一哥的字写得很有风骨,假以时日必能自成一家……”说着还露出一个与有荣焉的笑容,只是还不忘偷偷观察皇帝的神色,那点子小心思全然写在脸上,哪里能瞒得过这天下的两位至尊。

    太后好笑之余,只觉十二的性子随皇后,半点心思也不会藏,虽然懔性纯良,但论起心机,只怕还及不上与他同龄的十一一半。太后扫了面露微赫、似是被夸得不好意思的十一一眼,抛开拉拢十二的心思不讲,她也依然还是更喜欢至情至性的十二一些。

    倒是皇帝对于十一与十二兄友弟恭很是欣慰,再加上十二这一打岔,让他想起了去年因为魏氏的枕边风曾暗查过皇后的事,皇后对待十一的态度,无论吃穿用度抑或教养方式,皆与十二一般无二,虽然不无偏心十二之处,但也算人之情常情,起码皇后没有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而是尽量把一碗水给端平了。

    皇帝的脸色放缓,十二悄悄的松了口气,还不忘得意向十一投去一个——快谢谢我吧——的眼神。

    十一瞪了回去——要你多事。倒比方才显得更有生气一些,也显得更像他这个年龄的孩子。

    皇帝虽然偶到坤宁宫与皇后“叙话”,但见到十一十二两个未成年的阿哥的时候并不多,既在太后这里遇见,少不了又要考较了他们一番功课,又说了几句勉励之语,便借口国事繁忙,匆匆向太后告退。

    太后也知皇帝在此,十一十二难免拘谨,自然也不留他,只嘱咐他莫先前所说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