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落定(五)

目录:牡丹倾城| 作者:子夜妃子| 类别:历史军事

    暗夜中,香烟袅袅,一阵雾气腾腾升起来,李承乾的面容在烟雾里渐渐看不真切,摆满了时鲜水果的桌案上,金光闪闪的四个字格外醒目:称心之位。

    李承乾的声音低沉,似是从地底发出的一般:“称心,我就要成功了,到时候,我取了李泰的项上人头来祭拜你……”朦胧的月光中,李承乾的脸庞棱角分明,显得有些狰狞。

    一只迷途的乌鸦聒噪的叫了几声,迅速消失在夜幕里。

    明暗不定的内殿中,一座塑像的影子拉的长长的,显得有些寂寥。

    这边魏王府中,也是朱门紧闭,木易的声音有些颤抖,带着不为不知的喜悦:“主子,皇上真如此说?”李泰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几分志得意满的微笑:“父皇亲口对我说,废立之事指日可待,让我安心等待。”

    木易闻言松了一口气,也大感欢欣:“皇上一言九鼎,既然做出了这等承诺,主子您就且,安心等着吧。”李泰微微一笑,眼里却显得有些暗淡:“旁人永不会知道,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木易听得不真切,问道:“主子说什么?”李泰摇了摇头,仰头望着窗外的明月,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木易看着魏王独立在窗前的背影,不知道为什么,方才的欢喜稍减了几分,突然觉得已经许久没有看到魏王真真切切的笑容了,就连王妃进府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劲的饮酒,有时候喝得醉了,嘴里便翻来覆去的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酒水洒落了满衣襟也不曾察觉。

    就连长子李欣出世的时候,魏王也只是远远的站在门口,神情飘渺,嘴角含着一抹模糊的微笑,却并不见得有多高兴。木易在魏王身边服侍多年,此刻却不敢再深想下去,只是替魏王妃惋惜,那样娴静典雅的一个人,只是可惜没能得了魏王的欢心……

    李泰对木易的心思毫无所觉,只是静静的凝望着宫城的方向,神情落寞。

    武明空却在内室与壁仪低声细语:“纥干承基当真被抓住了?”壁仪郑重的点头:“千真万确,是我亲耳听见戴公公说的。说是纥干承基与齐王私交甚深,不知怎的被皇上知道了,就将他投入大理寺了。”

    武明空面色凝重了起来,纥干承基可算得上是李承乾的心腹了,之前刺杀于志宁,就是纥干承基奉李承乾之命前往的。

    一夜无话,武明空倒也睡得安稳。

    只是没有想到,事情爆发的这样快。

    武明空明显觉察到了宫廷内的紧张气氛。

    在御书房时,藏在宝蓝色广袖之下的五指紧紧握住了匕首,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太子东宫与皇宫不过一堵墙的距离,如果事先有所准备,几乎可以带着人马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

    纥干承基下狱后的第二天,传来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

    先是纥干承基为了自保,供出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计划,后来又是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来李世民跟前告密,说侯君集与太子勾结,有反心。

    据说侯君集就常常在夜间惊醒,出一身冷汗。他的妻子,劝他道:“你是国家的重臣,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如果真的做了,我劝你赶快去自首,或许还能保住项上人头和咱们的家产。”侯君集心高气傲,目空一切,哪里肯从?

    李世民听完后大为震骇,苍老的面庞上写满了震惊和痛心,不管怎样,到底还是亲生儿子,如今却要兵戎相见……

    李世民立即指定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绩,会同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组成专门法庭进行调查审判。这个专门法庭几乎汇集了当朝所有的高级官员,可见李世民对调查太子是否谋反一事的重视。专门法庭经过调查,认定谋反证据确凿。

    隔着一道半透明屏风的武明空将这些臣子们的回奏听得一清二楚,一颗心更是高高悬起。

    不是没有想过李承乾有异心,极有可能会谋反,只是心里有些失落,李承乾爆发的太早了,还没有等到李治羽翼丰满。潜意识里,武明空希望李治能登上皇位,继承大统,可是现在的形势看来,立李泰为太子的可能性最大。

    不可否认,李世民为了立李泰,已经隐忍多年了,不可能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机会的。

    一个谋反的太子,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

    李世民问侍从官员说:“怎么处置李承乾?”没有人敢回答,那些大臣们纷纷低下了头。

    谁都知道,李世民是出名的慈父,他想改立太子不假,可没有杀李承乾的心思,内心深处,还是希望给李承乾一个好归宿的。只是,一个谋反的太子,谁又敢站出来为他说些什么

    通事舍人来济却站了出来,建议道:“陛下仍然是慈父,太子得以终其天年,当属最好的结局。”李世民眼中闪过一道赞赏之色,颔首笑道:“来济言之有理。”那些大臣们有的露出了惊讶的神色,有的则非常镇定,譬如长孙无忌。

    武明空就深深看了一眼来济,看来,也是一个聪明人

    只是,枪打出头鸟……

    那些老臣们还没有出言呢

    李世民亲自审问侯君集:“我不想让那些办案的文吏来侮辱你,所以我亲自审问你。”侯君集无言答对,面露愧色。太宗对侯君集说:“和你永别了,从今以后,只能看到你的遗像了!”因此哽咽落泪。

    武明空在心里微微一笑,看来,君臣二人都是演戏的高手啊。

    李世民于是在十字路口杀了侯君集,查抄了他的家产。侯君集临刑的时候,颜色不改,对监刑将军说:“我侯君集难道是反叛的人吗?只是失误受挫到了这个地步!然而,我曾经做过将领,灭了两个国家,也还有点小功劳。请替我向陛下求情,请陛下能为我留下一个儿子,将来能为我守孝扫扫墓,上上坟吧。”这话后来传入了李世民耳中,也为侯君集留下了一线血脉。她的妻子和一个儿子,都被流放到了岭南。

    君子立功,守以谦冲;小人得位,足为身害。

    侯君集一生,起步平庸,但在争战年代,始终效命于唐太宗,所以能够,后来率军远征,克敌制胜,确实有功于国,然而他又弃前功而构后罪,贪赃任性,直至图谋造反。

    这样的一生,也称得上是传奇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武明空唏嘘不已,侯君集也称得上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名将了,怎么会落到如斯田地

    而李承乾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强的李世民,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长孙皇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子”,从小就被重点培养。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

    他的近身侍从中当然有唯唯诺诺的小人,但也没见有谁“主动教他学坏”,大不了都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罢了,顶多是宇文士及那一类的,要到赵高的级别还差得远。至于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那是连势利眼的史官们都不得不承认“裁决庶政,有大体”的——李渊死后李世民为父守孝,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只处理最要紧的政务,其余全都交给李承乾,而李承乾在这一时期的表现羸得了朝廷上下身前身后的一致称赞,那年他十八岁。

    然而到了几年后,就传出了李世民听说承乾“好嬉戏,颇亏礼法”的消息,于是赏赐东宫官员于志宁、孔颖达,要他们对皇太子加强规划和劝谏,并说出了“我十八岁尚在民间,知道民间疾苦,即位以来尤有过失,皇太子生于深宫不明世失,定会犯错。”这样一针见血的话。

    武明空回想着李承乾由养尊处优的太子一步步走至谋反这样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只能说,一步错,步步错。

    其实,与李泰没有一点关系。李世民或许的确是宠爱李泰这个四儿子,可是一开始,他并没有丝毫反感李承乾的意思,只是李承乾,从最初就选错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说的残酷一点,李世民可以不要李承乾这个儿子,可是李承乾却不能失去李世民这个父亲。

    有时候,父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君臣关系。

    随着李承乾的被废,重立太子也被提上朝纲,宰相岑文本公然站在了李泰这一边,这几乎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岑文本之所以敢这么大胆,身后必定站在李世民。

    纵然是名臣,也得会揣摩圣意,才能在风云诡谲的朝堂之上占据一席之地。

    武明空却想到了长孙无忌,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一个很感念旧情的人,对于旧人,一般抱有极大的宽容,尤其是在光阴一点点流逝之后,李世民经常想起以前的人事,也不免发出一些感慨。

    长孙无忌从李世民十几岁时就跟着他一起打下这个天下,他的话,在李世民心中一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依稀记得那日,李治提起过长孙无忌……

    <hr />

    <h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