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落定(六)

目录:牡丹倾城| 作者:子夜妃子| 类别:历史军事

    “我有天下,多赖无忌之力”,玄武门血迹未干,李世民已当着众人的面,高声宣布,长孙无忌就是他的姜子牙、管仲。

    大业十三年,李渊太原起兵,大军渡过黄河后,无忌前去谒见,得到了一个掌办军中文书的职位,从此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不离左右。李世民军功显赫,长孙无忌也跟着水涨船高,封上党县公。

    骄人的战绩为李世民赢得夺取天下的资本,也带来了功高震主之危。随着李唐统一战争的结束,李家兄弟的夺嫡之战逐步升级。长孙无忌竭尽全力为李世民奔走筹谋,在关键性的最后一战中,长孙无忌随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妹妹长孙王妃亲自出面慰勉军士,舅舅高士廉坚守秦王府,连囚犯都放出来组织作战,家族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站到了斗争的第一线。政变成功后,长孙无忌功居第一,拜为尚书右仆射。当时的左仆射是位不掌权的高祖旧臣,因此长孙无忌可说是贞观朝的第一宰相。

    长孙无忌对太宗的助益并不仅仅在于出谋出力。在惊心动魄的夺嫡大战中,双方各出奇谋收买对方手下,父子兄弟的骨肉亲情,沙场生死与共的同袍之谊,都面临着终极考验。长孙无忌身份特殊,绝不可能背叛秦王,成为李世民心理上的最后一道防线。多年以后,太宗作《威凤赋》以赠无忌,以威凤自比,自陈当时已有求死之心,在无忌的勉励下才重新振作,表达出对这段患难真情的珍惜与感激。

    这么多年以来,太宗对无忌的信任与看重冠绝群臣,常将他比作管仲、姜尚,不避嫌疑地让他自由地出入皇帝卧室。太宗希望能重用他可以绝对信任又有能力的无忌,但外戚参政容易招人话柄,也让长孙皇后感觉不安,屡屡要求无忌辞官远祸。于是无忌的官位总是浮浮沉沉,落不到实处。

    长孙无忌缺少魏征的耿骨直谏,也不象房玄龄视同僚为朋友,长孙无忌似乎和各贞观重臣都保持着一定距离,和军方高层更从无交道,但这也是出于“高处不胜寒”的心态使然吧。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的背后,是身为天子宠臣的孤独与悲哀吧。

    不过,武明空却从其中看出了别的含义。

    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均知道外戚参政的不利,长孙皇后也屡屡劝导长孙无忌要远离朝政,以避免引起李世民的嫌隙。

    可是,长孙无忌虽然偶有对李世民提起要辞官养老,却从来没有真正放下过手中的权力,由此可见,他对权势太过贪恋,明知道外戚身份敏感,也无法罢手。

    更何况,现在又是正得李世民重用的时候,他又如何舍得放手?许多时候,旁观者清,可是一旦置身那个位置,眼睛就会被许多东西蒙蔽,权势带来的荣耀与满足感,令人难以抽身。

    现如今,长孙无忌要做的,不是保持在李世民心目中得地位,因为很明显,至始至终,李世民从来没有怀疑过他。

    长孙无忌现在要做的,是筹谋在李世民死后,如何保证自己现有的地位和权势,甚至,能更上一层楼。

    旁人或许不清楚,武明空与李世民朝夕相处,看得很明白,如今李世民的身体已经是大不如前,时常面露倦容,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充沛精力。

    或许,只有时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任是再如何伟大的帝王,也逃不过年华老去这一关。

    又是一夜无眠,武明空思绪纷纷,满腹心事的起身,眼眶有一圈掩饰不住的淤黑,急得壁仪立刻打了井水替她敷眼睛:“如今夜里本来就短,娘娘也不仔细着点儿,天天这么熬,就是铁打的人也熬不住,这要是闹出病来可怎么好”

    武明空苦涩的笑了笑,“你又不是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我哪里睡得着。”

    壁仪无奈的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千言万语最后化作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墨雪用***粉替她遮住了淤黑,武明空看着铜镜中自己的面容,满脸的神情憔悴,忍不住暗自苦笑,这太子之位一日不定,自己的心思就一日不能安稳,再这样下去,精力很可能不济,说不定还没有等到新立太子,自己的身子就被拖垮了。

    武明空强打起精神去了御书房,李世民看起来精神头不错,神情愉悦的批阅奏折,看见她进来,细细瞧了一眼,道:“怎么这样恹恹的?是不是身子不爽利?”语气里竟带了几分关切。

    武明空笑道:“就是晚上贪玩,少睡了一会。”李世民又看了她一眼,笑道:“你精神头这样不好,朕许你休息几日,可好?”

    这要是以前,武明空自然求之不得,可是现在,自己在御书房,好歹能随时窥见朝堂的形势,心里也安稳些。就笑着拒绝了:“皇上一片好意,臣妾自然求之不得,只是这夏日白日时间长,臣妾也无别事可做,承晖殿又热,皇上好歹容我在御书房散散暑气。”

    李世民笑了起来,笑容十分爽朗:“合计着你每日来这里就是纳暑的,我命人送些冰块去承晖殿就是了……”

    话音刚落,就见戴公公急匆匆走了进来,李世民收敛了笑意,问道:“晋王在做什么?”戴公公面有不豫,犹犹豫豫的说道:“奴才去的时候,晋王正看着长孙皇后的画像暗自垂泪,奴才心有不解,就暗地里问了晋王贴身服侍的人,说是魏王刚刚来过了……”

    李世民脸色一凛,斥道:“吞吞吐吐作甚?难道还想瞒着朕?”

    戴公公脸色发白,战战兢兢的答道:“说是魏王威胁晋王,让他不许觊觎太子之位,否则就给晋王几分颜色看。晋王性子绵和,克己守礼,想到兄弟之义,悲伤不已,这才暗自垂泪。”

    话一说完,李世民已经是面沉如水。

    武明空心里更是咯噔一跳,她从来没有想到,李泰是这样得意忘形的人。记忆中的那个青年,终于变得面目全非了么?

    不过,武明空转念一想,李治身边服侍的人,自然是听他的吩咐,至于对外说些什么,也必然经过他的授意了……

    一时间,武明空心乱如麻,却又不得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李世民却不由自主的回想起了那日李承乾在被囚禁与右将军府之前对自己说过的话:“本来儿臣已经是太子,夫复何求?可是魏王觊觎储位,儿臣最初也是为了自保,谁料到被心怀叵测的人利用,才闯了大祸。如果现在父皇要立魏王当太子,那正好合了他的意,落到他的圈套里。”

    那时,李世民听后只是在心里荡起了一圈涟漪,现在,却是掀起了轩然大*,心里不是个滋味。

    李世民立刻下诏在御书房面见了群臣。

    “昨日魏王对朕说,愿意死后杀掉儿子,将皇位传给晋王。众卿家以为如何?”李世民淡淡说完这一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荡起了层层波浪。

    武明空就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互相看了一眼,褚遂良站出来说道:“陛下此言差矣请您仔细想想魏王的话,不要铸下大错。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据有天下,肯杀子传于晋王,这怎么可能呢?此非人之常情。陛下当日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才导致了今天的大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日若打算立魏王,请先处理好晋王,这才能永保安全。”

    武明空自己也觉得可笑不已,只是可惜,现在的李世民年事不济,虽然老辣精练的手段还在,却少了几分机敏,考虑事情,也渐渐开始浮于表面了,尤其是涉及太子之事的时候,更是考虑的十分不周全。

    杀子传弟,这话说出去,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相信吧。

    偏生李世民信了。

    好在这个时候还有褚遂良这些老臣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仔细想想,褚遂良也是代表了一班老臣的利益。

    世人皆知晋王李治仁厚孝顺,性子懦弱,若没有见识过他的手段,很有可能真的会被这种表象蒙蔽。在那些老臣眼中,现在不需要一个打江山的强势帝王,而需要一个手段温和的君王来将贞观之治延续下去。这一点,李治非常符合,在旁人眼中,晋王没有主见,没有性子,自然任由老臣们拿捏。

    而魏王李泰则不同,从小聪明绝伦,稍长善作诗文,成人后喜好经籍、舆地之学,从贞观十一年开始置文学馆收纳士人,文武官员也纷投门下,形成一股政治势力。李泰恃才不恭,上品官员不放在眼里不说,连自己的舅父长孙无忌也不放在眼里。

    另外,因为有李世民的偏爱,在李泰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文武官员,可以说,李泰早有了自己的政治班底。一个有了自己的政治党羽的人,是不会重用那些老臣的。

    就如同李世民登基以后,那些李渊的旧臣,也纷纷失势,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公开的秘密。

    <hr />

    <h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