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2.3.5:乔达摩.悉达多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 )解放军的建军历史充分说明了,志同,才能道合;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要想巩固组织,凝聚军心,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一个明确的宗旨,并使之深入人心。这就是信念的神奇力量。

    信念的神奇力量更多的体现在宗教方面。他们就是靠信念、信仰聚拢成一个庞大的集团。例如佛教,在中国和东南亚传播很广,影响很大。佛教信徒遍及全世界。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史记中称为“身毒”,东汉时改译“天竺”,唐朝和尚唐玄奘第一个译为“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也称作“佛”或“佛陀”,意思是“觉悟的人”;又被尊称为大雄,是说佛有大力,能降服四魔。

    释迦牟尼成佛前俗名悉达多,姓乔达摩,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享年80岁。与中国的孔子同年代。他是出生于当时释迦国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是净饭王的王子,29岁出家,35岁得道成佛。悉达多王子出外看到老年人无家可归的痛苦,麻风病人的痛苦,死人发丧的痛苦,以及种姓制度的不合理给地位低的种姓人带来的痛苦,感到就是贵为王子,也摆脱不了这些痛苦。怎样才能使人们摆脱这些痛苦呢?当时印度教派很多,盛行出家,为了寻求解脱之道,悉达多王子毅然放弃尊贵奢靡的条件,放弃接替王位的条件,离开美妻娇儿出家修行。悉达多过了六年苦行僧生活,吃尽了千辛万苦,都没有动摇他为解脱众生痛苦寻求道路的信念。公元前530年12月8日,悉达多在一棵菩提树下坐在吉祥草上,终于参透玄机,“觉悟”得道,成为释迦牟尼佛。多么坚定的信念,多么神奇的结果。

    那时的印度,在各个种姓中,婆罗门地位最高。佛教旗帜鲜明的反对“婆罗门至上”,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佛教有关众生平等的一系列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力量,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心声。众生平等的信念扎根于众人心中,唤起人们接受佛教,信仰佛教。所以佛教发展传播很快。

    佛教的教理很多,其主要教义是“苦集灭道”四谛,具体说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讲人生的各种痛苦,就是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前四苦是人生必须经过的生命异变之苦。第五、六苦是由于人世无常而引起的痛苦。求不得苦是由于永远也满足不了的**而产生的痛苦。五蕴苦即五蕴(色、受、想、行、识)旺盛,三界轮回不已之苦。佛教的四谛学说是从人生多苦观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