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3.1: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 )二、感悟点滴

    感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读到**的名言“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自然会想起诸葛亮。因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成语典故出自诸葛亮,诸葛亮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诸葛亮(181―234)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小时候父母早亡,投靠叔父,后来叔父去世,为避乱世,隐居在襄阳西北二十里的隆中,一个院落,几间草屋,一面种地,一面读书,过着清贫的生活。诸葛亮读书与当时的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仅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很想干一番大事业。他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许多名士都佩服他的才学,送其外号“伏龙”、“卧龙”。

    官渡大战之后,刘备带领一支几千人的部队屯兵新野,苦于自己智慧不足,屡屡失败,四处奔波,总是寄人篱下,发展艰难,于是广交荆州英雄豪杰、贤能之士,以图振兴汉室。名士司马德操和徐庶都向他推荐诸葛亮。刘备求贤若渴,带领关羽、张飞,亲自登门拜访,两次扑空,又第三次拜访。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急切地求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就是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见刘备虚怀若谷,抱负宏大,就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对诸葛亮十分佩服,拜为军师,言听计从,信任有加。他向对诸葛亮不服气的关羽、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诸葛亮的尽心辅佐下,经过苦心经营,到刘备屯驻樊城时,他们已经拥有了一支万余人的军队。在刘备的周围,聚集了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诸葛亮、徐庶、孙乾、麋竺等谋士。由于刘备善于用人,荆州一带许多人士都归附于他。

    诸葛亮尽心辅佐刘备,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联合东吴孙权,抗击曹操大军南下,用火攻打胜了著名的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力的基础。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得到荆州,有了立足之地,从此顶起了门户,结束了寄人篱下的时代;接着西取益州,奠定基业;北居汉中称汉中王。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刘备仍然是个“流寇”。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为了继承汉统,第二年四月,诸葛亮等人劝进,刘备正式称帝,国号汉,也叫做蜀或蜀汉,年号章武。诸葛亮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