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4.7:杂议删改…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 )感悟】杂议删改《三字经》《弟子规》

    在国学热的今天,许多小学校和幼儿园都在倡导少年儿童学习一些古典蒙学读物,许多少年儿童都会背诵《三字经》、《弟子规》。有些教育专家认为,这些蒙学读物,有些思想观念有问题,怕对少年儿童有不良影响。山东、河北*门删节了《三字经》、《弟子规》、《劝学诗》等书,引起许多网友的热议。特别对删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反对的呼声很高。

    《三字经》、《弟子规》是古代人的作品,我们应该尊重古人作品的完整性,保持古文的原貌。如果大家都改起来,势必面目皆非,使得后人难以找到真原。对待古典文化,我们应该尊重古人的创作真实意愿,尊重他们的著作权,保存原貌就是这种尊重。

    应该承认,古人有古人的偏见,他们的著作有瑕疵。但是,我们的教育专家的思维就一定胜过古人吗,认识就完全正确吗?真理,相对性的多,绝对性的少。真理有时代性,条件性。我们看到,古人认为是真理的,今天不一定是真理。同样,我们今天认为是真理的,明天的后人可能认为是谬论。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你认为这样删节对,别人可能人这样删节错。

    有人说,“昔孟母,择邻处”,是唯条件论,唯环境论。的确,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学生择校非常普遍,农村人送子女到城里读书,考大学都希望考清华北大,留学希望去美国,考哈弗。追求美好这没有错。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环境的熏陶对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儿童,分辨能力低,往往见到什么学什么,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坏人易学坏。在这里强调了条件的重要。《三字经》后面还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书”的例子,强调主观意志重要。这不是两点论吗?删掉“择邻处”就使《三字经》残缺了。按照要删掉“择邻处”的思路,接下来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也应该删掉,赞扬“五个”儿子,重男轻女,违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况且主张“名利思想”。这种思维有点那个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是告诉孩子,上好学能娶漂亮媳妇,能挣很多钱,住“别墅”。这又有什么坏处呢?发展文化,提高生活,这种追求到什么时候都不能说错。

    评价一部古书好不好,应该看他的整体,整体好就是好。其中的问题,向学生讲解时指出来也就行了。就《三字经》来说,真的是一部好书,比如,儒家“三纲五常”主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必须破除的封建思想。但是,《三字经》对此进行了修正,解释为“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虽然有些地方因韵害意,但是用“义”“亲”“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且讲解时可以赋予新意。所以说,《三字经》是一部好书。

    古代蒙学经典,只要总体上是好的,就应该对青少年开放。不好的地方,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指出来也就行了。求全责备的话,古典就不用学了,当代人也不要著书立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