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10.1.2:看准了就干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 )两县需要,他们多少代以来都渴望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来。这是唯一的希望。经过省与省之间的协商,报请国家计委、水利电力部批准,“引漳入林”修建“红旗渠”工程开始上马。林县和平顺县有太行山相隔。太行山到处是悬崖峭壁,“红旗渠”必须从这里串行,工程难度不可想象。那时没有电子仪器设备,没有开山凿石头的工程设备,没有大型机械动力,而且没有电力设施,唯一不缺是就是人力。县委、县人委(现在改称县政府)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红旗渠以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的方案设计是科学的,施工组织是严密,质量要求是严格的。一个县,资金有限,技术有限,干这么大的工程,靠的是自力更生,靠的是县领导的魄力和智慧。这些对于杨贵都不成问题,林县内的事情他都能解决,难的是顶住来自上面的压力。杨贵有十个老牛也拉不回的犟劲,就靠这种犟劲,红旗渠工程没有中断夭折。

    中国人中总是有那么一批人自己不干实事,片面地看问题,专门在风向调转之时捏造问题嚼舌头,挑别人的毛病,说三道四,专搞一窝蜂,一刀切,极端化,反左时给你往左上靠,反右时再给你往右上挂。红旗渠这么大的工程,自然少不了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