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10.1.6:群众暗中保护他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 )1961年9月21日,杨贵到省里开会,*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和省长吴芝圃要他汇报工作。他谈到豫北宾馆会议以来,林县县委有很大压力时,刘建勋说:“杨贵同志,你的情况我清楚,豫北宾馆会议那种作法,我不赞成,你的工作做得是扎实的,经得起考验的。我在北京开会,周恩来总理还专门问到你们的情况,他对林县工作很关心。”刘建勋接着对吴芝圃说:“芝圃同志,红旗渠那样大的工程不支持一点钱,说不过去,陶铸同志(*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也说过要支持红旗渠,我看要从今年省里的行政经费节约下来的钱中,给杨贵他们解决一二百万元,他们的自力更生精神太好了。”吴芝圃说:“可以,我们应该积极支持。”一二百万元,在当时是杨贵连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当然他高兴的还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红旗渠引起了周恩来总理、中南局、*河南省委的高度重视。

    林县干部群众忍着饥饿,团结奋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自1960年10月开始到1961年9月30日,胜利地完成了总干渠第二期工程(河口至木家庄段)的建设任务,使太行山腰的红旗渠总干渠又向林县延伸了10687米。

    “*”中,杨贵被打成“走资派”撤职罢官,长期遭受批斗毒打。林县群众暗中保护他,给他兜里塞鸡蛋,往他怀里揣烙饼,把他从造反派的囹圄中抢出来送到山西李顺达劳模家,后又辗转来到北京,躲在新华社记者胡敏如、方徨和程竞明、李后家里。不久,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几位记者联名写信给周总理反映杨贵与红旗渠的情况,周总理指示河南把杨贵保护起来。这样,杨贵到1968年才被“三结合”,得以出来工作,继续组织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

    1969年冬,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已全部竣工,杨贵被调任省里工作,可省里军管负责人却还在林县组织批杨贵、肃流毒,说“杨贵穿新鞋,走老路”,“红旗渠是唯生产力论的活标本”。

    1972年10月,康克清到林县参观红旗渠。华山闻讯找康大姐反映情况并写了一封长信,用大量事实揭露了造反派在河南军管负责人支持下诬蔑红旗渠、*杨贵和大批干部劳模的倒行逆施。康大姐看后觉得问题严重,及时把华山的信送给国务院领导传阅。周总理看后当即要河南省委常委、省军区党委常委和杨贵同志来京汇报批林整风。会上,周总理拉着杨贵的手质问那个负责人,你为什么反红旗渠?为什么整杨贵同志?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制止了造反派在林县的倒行逆施并解放了杨贵同志。党的十大杨贵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后,周总理又提名杨贵到公安部担当重任,处理复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