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12.2:“众”字演变杂议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 )感悟】“众”字演变杂议

    人们常说“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众”字字形非常直观,古代人以“三”为多,三人是众多的意思。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代表多,可以多到万以上。可见,“三人为众”的说法是贴切合理的。但是,现在使用的这个“众”字,原本不是这样写的。“众”的繁体字是“?”(别写作“?”),篆书是倒“目”之下三个立人。《康熙字典》解释,“?”本字为“”,是三个并列站立的人,《康熙字典》刻印成两个“单立人”后加一个“人”字。《说文解字》也刻印成三个立人,解释“”“?立也”,“从三人”,《国语》说“人三为?”。

    “众”字是个会意字。我们再说现在的这个“众”字,上面一个人,下面是一个“从”字。《说文解字》解释“从”字:“从,相听也;?,随行也”。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会意是一个重要的造字方法。“人”字两笔左右颠倒就变成了“入”字,象形字的人字是背右倾左的,并以左边为阳,右边为阴。《康熙字典》解释“从”字:“从:《说文》?本字。陆佃曰:二人向阳为‘从’,向阴为‘比’”。改变字形,改变组合结构就改变了意思。《康熙字典》说了两个并列的“人”字改变朝向就变成了另外的字。按着这个思维方法,“从”是一左一右并列的两个“人”字,如果写成一上一下的两个“人”字,即“?”,就是“冰”的本字。《说文解字》解释说:“?,冻也,象水冰之形”。看来左右并列的两个人是“从”,互相“听从”,自愿“随行”,是自愿的行为,关系是互相平等,是融洽和谐的,是阳光的。而且二人“向阳为‘从’,向阴为‘比’”,“从”则相互照应,是善良的;“比”则起争分,是为一己的,是丑恶的,是阴暗的。同样是二“人”,如果变成一上一下的结构,就变成了“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冻结,互相之间冰冷,关系更紧张,阴暗到了极点。人骑在人头上,就是欺负人,被骑的人是不愿意接受的,迟早会把他掀翻在地。这样关系能好吗,至少是关系冻结。

    众字的象形会意字原本是并立的关系,是平等的。后来有人写篆书,把中间的人写的比两边的高一点,有的篆书中间的“人”的“手”在左边人的头上,但“脚”仍与左右的“人”在同一地面,后来就出现了别写的“众”字(一人在两人之上),但不被常用。1964年3月7日国家公布的简化汉字的第一表“Z”类中把“众”作为繁体字“?”的简体字列入正体字正式作为官方文字使用。

    我们今天写简化字的“众”,可以写作“众”,但是一定要切记做人做事不能骑在别人头上,不能压迫他人,不能是冰寒水冷的关系;应该切记众人是并列直立的关系,是人人平等的关系,而且应该朝阳,听从对的,随从好人,面向光明前进;切记不能面向阴暗,不能攀比;比就会走向阴暗。如果骑在别人头上,就会关系冻结,遭受寒冷。只有平等互助,面向阳光,才能日益光明,红火发展,生命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