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14.1;“实事求是”原意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感悟】“实事求是”的传承

    实事求是中国传统思想精华。实事求是这个词,最初出现在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的三儿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从上下文看,“修学”指的是“修礼乐”、“学举六艺”;“好古”指的是“所得书皆古先秦旧书”。“实事求是”,颜师古注释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班固认为,刘德在学经典、修礼乐时,喜好先秦诸子的古书,对旧书“求真是”,“留其正本”。也就是说,刘德的“实事求是”是考证古书时求其真本,讲的是实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这是实事求是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治学态度。

    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些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实事求是”这个词汇中,“实事”和“是”属于名词,“求”是动词。实事就是真实的事,也就是事实。“求”是寻求。“是”有三重意思,一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什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具有“真实”的意思。这是科学的范畴。二是客观事物的合理关系应该是什么,公平、正义、合理指的究竟是什么。“是”古字写法是上日下正,日正为是,不偏斜,正确的。这是真理的范畴。三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前途可能是什么,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应该是什么,正确的道路是什么。这是理想的范畴。综合起来说,实事求是就是尊重事实,求真实,求正确,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