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第一部分 第五章 药商药托儿同唱大戏 神参上党参却是汤参(1)

目录:李时珍| 作者:尚志明| 类别:历史军事

    第五章 药商药托儿同唱大戏 神参上党参却是汤参(1)

    考上了秀才,李言闻教导李时珍读书时更要刻苦,苦读三年之后,就能参加省里的乡试。因为乡试才是正式科考的第一步,考中乡试后,才能参加后面的会试,中了会试才有机会参加殿试,才能金榜题名。他告诫李时珍,凡事要有恒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既然学之,就不可中途停桨收帆!他李言闻这些年也在边行医边读书,有机会也要去考的。李时珍记住了爹的教诲,日日苦读,从不懈怠。他的指导老师还是顾日岩先生,这时的顾日岩已经是蕲州的举子,正在准备会试。李时珍看到老师都这样用功,心里总是生出几分志向来。

    但是,在李时珍的心底深处,始终生长着一片绿地,那是大自然赐予的,是他从娘胎里带来的。那绿地上幽花香草,翠叶柔枝,鸟鸣虫吟,蝶粉蜂黄。在他的心目中,儒学固然重要,但医药学同样是光彩夺目的。应当说,他读孔子、孟子是极认真极用心的,只是读过之余,那医道和药方总是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他,使他如何也摆脱不了。其实,李时珍也从来没有想到摆脱它。他和医药的缘分大概是上辈子结下的,结到了这辈子。他做过一种尝试,当晚上失眠时他便数数,从一数到五十,再数到一百,在数数过程中,孔子、孟子都烟消云散了,唯有医药中的那些医术和方剂还在他脑海中萦绕着。这些医药像一条绳子,把这些数都穿连起来,穿成一条珠链,牢牢地套住他,缤纷的色彩令他眼花缭乱。李时珍说,自己这辈子不知中了什么邪症,那些古代的医药圣贤们总是入他梦中,在梦里和他谈医论药,谈如何治病救人……

    弹指春光,去燕来鸿,一晃过了三年。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八月,李时珍到武昌参加了省里的乡试,但这一次没有考好。那试卷上除了经、史和时务之外,考的是八股文和试帖诗。考经史他不怵,而试帖诗和八股文都是他讨厌的。八股文不必再说,他不感兴趣。单说那试帖诗,虽是五言六韵八韵的排律,但都是以古人诗句和成语为题,大多也都是为天子歌功颂德之作。历代的文人都这样做,范文比比皆是,不做好如何能考中?李时珍对嘉靖皇帝没什么好感,下笔时总是空空如也,平日里那些美妙的辞藻此时都不知跑到何处去了!不像他在大自然之中,对那些树木花草兴趣十足,充满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下笔又行云流水,一发而不可收。他在考场上无言逢迎当朝万岁,于是他失利了。

    初次乡试失败,李时珍一番少年心情,低落而沮丧。

    李言闻看出儿子心情不好,自己也莲心暗苦,嘴上却没有说出。他明白儿子失利的原因,一是儿子不喜欢那些文体,二是儿子总是一心二用。李言闻知道李时珍总是背地里偷看他的医书,而且看得很多,只要有机会,李时珍就看,有时还拿到自己的书房里去看。李言闻撞上许多次,真是没办法。为了让李时珍好好读儒,李言闻后来想出了一个法子,只要他出诊,就用大锁把书房的门锁上。但那样也是无济于事,李时珍照样从窗户跳进去,读他的医书。一次,李言闻火了,对李时珍说,假如他以后再看这些医书,他李言闻就把医书都通通烧掉。即使这样也阻拦不住,李时珍偷看医书的欲望依旧。李言闻有时真觉得,儿子的行为是一种神差鬼使,是天地之魔法所致。于是有时他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而今,儿子乡试未第,他没有教训和埋怨,而是鼓励了几句,叫儿子再专心一些,三年之后再考。李时珍没说一句话,他希望爹指责他,或是骂他一顿,让爹把火都撒出来,他知道这样发泄爹的心里才能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