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5、海宁传讯

目录:还珠贝勒| 作者:缘来的鱼| 类别:都市言情

    尽管那天和珅宋远晗两人的讨论结果还算和谐,但最后的结果是,他们俩都没去成福家的寿宴。并不是他们不想去,而是和珅派去海宁探听宋柔玉病情的人赶回来了,带来的消息十分不好,宋柔玉在五天前病重逝去。

    赶回的人把这消息报给宋远晗时,他本人正在烦恼和思索参加福家宴席的事,撑着下巴坐在廊下阴凉处石阶上发呆。

    他很清楚如果他真的去了,面对的不是硝烟就是暗潮,以他一向避免麻烦的处事态度,他理应是不愿意去沾染的。但听得和珅提起的时候却很自然地顺应了对方,也许就是无形中有了那种相信对方决定的就是最有利的想法。

    可直到事情迫在眉睫了,他又有些疑惑起来。也许那是最有利,但不一定是完全符合他自己的意愿的,他不能确定虽然自己现在能无意识地顺应对方,过后会不会后悔。他实在不喜欢这种被操控的感觉,尽管那个人是和珅。

    很明显,他在考虑在对方面前让步,他忧伤了,忧伤地恋爱了。理智让他尽快脱离这种白痴状态,可总是在想起那人时失去控制。嗷,他不纯洁……

    于是听了面前风尘仆仆的人的回报,他一时居然没能反应过来,继续维持着托着下巴懒散坐在石阶上的动作。

    什么海宁,什么逝去……似乎感觉到自己还有亲人才是一刻钟之前的事情,为什么忽然就被告知那人不在了……他没有感到伤心悲痛的情绪,似乎意味着他并没有多么关心那个忽然得来的“亲人”,毕竟在得知那个人生病的事实之后除了惊讶之外,也没有过于关心。

    他也自身难保不是么,不,应该说,即便感动于那位母亲为了他所做的一切,他还是不可能不顾一切地为了那人做些什么。

    他们是陌生人……陌生人!宋远晗这样劝慰着自己,下一刻却感受到眼睛涌上来的些许湿意。

    胡乱地想着这些,他居然半天没有回应。直到属于那个男人的声音在他耳边轻轻响起:“你这是想要回去么?”

    宋远晗愣了愣,急促地转过脸看向他,“什么?”

    和珅轻叹了一声,像是误会了他有些迷惘的神情,动作似乎有些过于小心翼翼地抱住了他,缓慢地说:“也许你知道她生病的时候就想回去了……因为是通过那样的途径得知的,为了避免麻烦,我一直拖着你。现在那位很快也会知道,那么隐瞒或者延迟海宁的消息也就没有必要了,所以你……这是想要回去么?”

    “……回去海宁?”宋远晗幽幽地说,很不自在地靠在他肩膀上,一时不太习惯对方这么温柔的态度,又一次怀疑在自己没有预料到的时候被对方发现了隐藏的情绪。回去海宁么?这很奇怪,他之前居然没想到用这个借口!

    这个想法占据了他,心里头那股抑郁空茫一下子暗淡下去,似乎不再去想心口就不会再有那种滞涩的感觉了。

    宋远晗飞快把心思从什么悲伤上边转移过来,让自己想着高兴的事情,神色有些激动,伸手把身旁那人推开一下,侧过头扬起一个角度看向对方的眼睛,“你是说,我可以光明正大离开京城了?去海宁奔丧守孝?二十七天,不,待在海宁……三年?”语气到最后,抑制不住地有些微颤。

    和珅闻言,神色复杂地凝视他,在少年的脸上察觉了一丝来不及隐藏的欣喜。自然,宋远晗是想要离开的,他这个心思和珅一直知道,而宋远晗也没有在这个上面隐瞒。

    以和珅一贯稳重的处事态度,绝不会在此时此刻提出让宋远晗离开京城这个话题……但方才看见一动不动坐在石阶上茫然的少年,他不知怎么就主动说了出来,然后……毫不意外地接收了少年略带喜色的颤抖询问。

    和珅暗暗调整了呼吸,这才试探着说:“你现在这个态度,这个举动,莫非说明了你有点……高兴?”不知不觉话语中添了些嘲讽,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宋远晗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说了什么,一个刚刚得知母亲噩耗的人说那样的话,即便可以理解为心切回去故土为母亲尽孝,也有些不该了。

    他迅速整理一下心神,抬起头的角度不变,但很自然地垂了垂眼帘,模糊了焦距。直接否认任何情绪上的变化似乎说不过去,他在心里想了一遍,勉强想到了借口,这才略显急切地说:“不错,我要回去,立刻,马上……我不知道,不知道这么严重……我看了那信,还以为是为了催促我们的行动,不然宋建不会不告诉我的……我没想到会那么快……如果他明知道她,我娘亲病得这么重,我们就不应该留在这里,不该再想什么认亲……我以为都是假的……”

    也许这话里半真半假的情感,连宋远晗他自己也分不出来。

    和珅听得皱眉,并没有第一时刻体会到对方真正的情绪,心中还有些疑虑,但瞥见宋远晗略显粗鲁地抓着自己衣角的手似乎在颤抖,他不由得黯然了……他这是在害怕么?

    宋远晗的这种反应让他产生了一种违和感,在霎时间想起了眼前这人和他过往表现不太相配的年纪……确实,还是个少年啊。

    和珅以他近来和这人的相处得知,他毫不怀疑这个看似稚嫩的少年是狡猾的。有时候他会觉得宋远晗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在试探着什么,这人会用带着一点小狡诈的明亮眼神若有似无地看着自己,让和珅在接触那双眼睛的一瞬间失神,不能总是在第一时间看懂对方的意图,所以方才听了他的话,心里头居然闪现了他得知海宁的消息之后除了伤心难过之外,他似乎更在乎他能不能立刻离开。

    可现下……和珅默默握住了他的手,轻柔安抚着他的手背,略一沉吟,再一次抱住了他。

    感觉温润少年的下巴轻轻地抵在他肩上,和珅思索了一下,温言道:“这不是你的错,他如果一直隐瞒着你母亲的病情,肯定是因为你母亲让他这么做的。而你母亲之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你之前也猜测到了,那是因为她下定了决心要让你来京城。”

    “我并不想那么做!而她一直知道的,她一直隐瞒自己的情况……甚至为了逼迫我离开采取了那些手段……我讨厌她……”宋远晗模模糊糊地说,隐约解释了为什么自己不愿意来京城却最终还是来了的原因,“我没有完成她的愿望……因为,我实在不想那么做。”

    和珅叹气,从少年的话里感觉到了他的无可奈何和疲惫茫然,一时间他并没有说什么,良久,微微笑了笑,安慰道:“她是你的母亲,一个母亲最大的愿望只是她的孩子平安快乐。至于其他,并不是想你所想象的那样迫切重要,你不需要为了那些烦恼。你……只要好好的,就好了。”

    宋远晗嘴角无语地抽搐了一下,好不容易抑制了想要扭头去看对方的面容的想法。和珅这话说得多么贴心多么真诚,他这话就像真心地在安慰一个失去亲人的悲伤少年。如果他不是还有些觉悟,十分地了解这人追求某些东西的执着的话,听了这话肯定对他死心塌地了。

    “这么说,你也认同让我去海宁了?”宋远晗想了想,故意加上了这句,暗笑着猜测对方会怎么回答。

    他感觉身边的人沉默了一小段时间,但最后和珅欣然同意了,他轻声说:“当然。”

    这个结果其实也不算出乎意料,毕竟以古人对于孝道的看重,他离开京城赶回海宁是理所应当的,甚至如果他不回去,还会被世俗唾弃。只是对于和珅这么容易就放弃了他所谋划的东西,宋远晗还是有些惊讶,一时间不知道到该是感到高兴……还是有些失落。他以为对方会阻止的,或者有所保留,但他只说了一句“当然”,便承认了他们即将到来的三年分离。

    这个人实在太可恶了。宋远晗侧过脸,考虑要不要咬住对方的那莹白的耳垂。

    他才不在乎什么分离……宋远晗撇撇嘴,很快就若无其事地开始询问起离开京城的事宜,“什么时候走?我……要准备些什么?”

    和珅只是给了他一个若有深意的眼神,淡淡说:“见过皇上之后。”

    宋远晗身子僵了一下,无语凝咽了。鄙视了一下自己得意忘形,他怎么就满脑子想着怎么应付和珅,居然忘了真正能够下决定的那个人。

    XXXXXXXX

    海宁得来的消息不可避免地传到乾隆耳中,甚至身为皇上的特权让他比起某人的儿子还要清楚其中的底细。不需要再从宋远晗那处进行婉转的试探,海宁宋家这十多年来情形就已然被写下来一清二楚地摆放在乾隆的龙案前。

    乾隆仔细问过了海宁赶回来的人,直到那人已然不能说出更多消息之后,他才摆摆手让他下去。他皱着眉摒弃了左右,选择一个人待在书案前静坐着,属于皇帝的位子似乎从来没有这么一刻让他感到那么的寂然。

    也许在不久之前乾隆还有着宋远晗的事情是一个阴谋的想法,那么,在见了这份密折之后,他这种想法倒是很快消散了。并不是说他现在就完全释疑了,只是眼前忽然呈现的那个倔强纤弱少年的身影让他感觉疲惫,他无力,也不愿意再去怀疑些什么。

    那个假作和尚,和他说着似是而非的佛理的孩子,由此至终都没有承认过自己的身份,也没有说过想要认回什么人得到什么肯定。而通过和珅的回话,乾隆已然知道,那个孩子阴差阳错地出现在自己眼前之前,甚至还在不停地逃避着。

    乾隆可以肯定,宋远晗面对自己的那种淡漠,不是什么拙劣的以静制动以退为进,而是少年真实的想法,他的态度平淡,言语适意自然。

    就像宋远晗通过宋建和他母亲的一封信得知事实,乾隆凭借着多年身处高位的眼光和才智也几乎就在得知宋柔玉处境的同时知道了那个女子的想法和安排。

    宋远晗他们一行人带着信物来到京城,暗中联系和珅,明显是早有谋划的,而之后宋远晗成功出现在乾隆面前,却又用一种抗拒的态度,这跟之前他们的举动有着太大的矛盾。

    但恰恰就是这种完全对立的不同态度,这种奇怪的矛盾,让乾隆放下了戒备和怀疑。因为矛盾,因为难以理解,所以才变得真实。

    如果他们一如既往地计划着通过和珅接近他,或者从一开始就表示出不愿意认亲,乾隆可能就会警惕地怀疑宋远晗的身份怀疑宋家的目的。

    现在一切不合理的情况都有了解释,一个温柔可敬的母亲在爱护自己的孩子,一个不愿违背母亲意愿的少年在潜意识地抗拒抛弃过家人的父亲……

    于是乾隆一开始对那个小和尚忽然出现的恶意揣度和谨慎观察,对他身份和目的的好奇、疑惑,也许还有一点点接触过后的有趣评判和隐约的期待,经过这么些日子,在得知海宁的消息之后,终于转变为一种更深层的情绪,懊恼,困惑,失意,和心疼。

    不是悲痛,即使得知那个女子的死讯,乾隆也没能够感受到那么强烈的感情。

    乾隆闭上眼睛,久远的记忆让他不能清晰地回想那个已然离去的女子。这段时间他确实花了不少时间想要回忆起什么,最后只是得了一个模糊的画面:一个湖绿色汉服的女子微垂眼眸轻挑琴弦,并不是轻柔旖旎的调子,而是爽利飞扬的,隐约可见那人秀丽面容的眉间有别于一般柔弱女子的沉静执着。

    也许这个画面也是他从宋远晗那个少年给他的印象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记忆,但乾隆十分轻易就相信了这个画面,并且好几天来时不时地回想,无形中加深这个印象。

    他很容易猜想到,当年多情的自己对着那个女子说着海誓山盟的话语,也许承诺着会带她回宫,一辈子……但她拒绝了。

    他是皇帝,这不可能。乾隆觉得面对那个女子,这样的话不过是自欺欺人。回忆在这个“拒绝”的问题面前依旧模糊不清,但乾隆心中的苦闷告诉自己,她当时确实是这么做了。现在的乾隆十分了解年轻的自己身为皇帝的骄傲自得,他不会轻易接受一个女子的拒绝,但也是出于这种骄傲,年轻的自己不会强迫她。

    所以,他们从距离上分开了,而后是感情上的分开。很快,忙碌的政事和周围更加温柔贴心的女子让乾隆真正忘记了他本就不愿意想起的女子。而现在,这个女子真正离开了,他只能通过几句苍白的字句了解她的一生。

    乾隆感到遗憾和伤感,也许还有形容不出来的疲惫,这种不算深刻的情绪比起悲痛欲绝更能影响一个皇帝,而且更加持久地影响着。

    他独自一人静静地待了一天,他觉得,他急切地想要见一见那个叫做宋远晗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