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悟:8.9.4:凌空打炮眼开…

目录:探索成功之路―毛泽东名言感悟| 作者:柳公| 类别:历史军事

    ( )凿通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关键工程,难度大,工期长,不能拖延。凿修青年洞施工时间,正是中国经受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红旗渠工地经济和粮食更加短缺,每人每天的口粮仅6两至1市斤(各生产队农民口粮标准高低不等)。按照上级关于实行“百日休整”的指示精神,县委决定除留300名护渠队员坚持开凿青年洞外,其余民工全部于11月底下山回家休整,渡过灾荒。

    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进口左侧是一条深沟,崖壁陡峭,西面是一崖壁,象“弓”形,如同鬼斧神工一刀切,人称“小鬼脸”。东面是巨石累累的狼牙山,上边是金鸡垴,穿过狼牙山,便可到卢家拐寺沟,是红旗渠的又一艰险工段。1960年3月5日工地团委书记张汉良(城关公社北观西村人)和技术人员钟志远(四川人)等四人来到工地,他们看着青一色的崖壁,研究施工办法。横水公社九家庄村青年贾九虎腰系绳索,凌空作业,在崖崭上挖出炮眼,打响了开凿青年洞的炮声。又选出四名炮手,用高木杆把炸药包顶在石壁上放炮,硬是炸开一道梯形小道,为民工施工扫除了障碍,接着大队人马上阵。横水公社组织320名青年民工施工,青年们为增加工作面,加快工程进度,在金鸡垴上设下三角套桩,腰系绳索,手拿锤钎,悬空作业,在隧洞外壁开出五个旁洞,增加10个工作面,共12个工作面。但渠道随着山势弯曲而行,在悬崖绝壁上的几个工作面能不能对准是个难题。分管此段工程测量的技术人员钟志远,终日在崖壁爬上爬下,进行复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在开凿青年洞的过程中,面对艰巨的施工任务,团员青年们学习老愚公挖山不止的坚定意志,学习刘胡兰、董存瑞不怕牺牲的精神,提高凿洞勇气。横水公社郭家窑大队青年,**员,退伍军人郭福贵任第二突击队队长,主攻开劈二号旁洞。施工处是青年洞最险要的地方,在阳风山半腰中,往下看是几十丈深的悬崖峭壁,往上看巨石压顶,向外倾斜,好象快要倒下来,他带着两个青年炮手,腰系绳索,象壁虎一样在悬崖上抡锤打眼放炮,一锤锤,一钎钎的苦干,一寸寸的向大山腹部凿进。他有六次受伤,都不让领导知道,暗暗忍受疼痛,坚持不下“火线”。一天深夜,刚放了炮,洞内烟雾弥漫,郭福贵就第一个钻进洞内除险,用铁锤打掉活石。就在这时,一块石头滚下来,砸伤他的脚,这是他第七次负伤,大家把他抬进战地医院,可是,他争强好胜,离开工地总是放心不下,一怕工地出事故,二怕进度慢,三怕流动红旗被别单位夺走,第二天又一瘸一拐地来到洞内。他的威名在工地传颂,后来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11月,工地党委执行上级“百日休整”指示后,改从全县修渠民工中抽调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在漳河库渠管理所干部岳松栋带领下继续施工。石头坚硬如钢,一锤下去,只能打个白点,工效太低,从洛阳市借来一部风钻机,只钻了米深,就毁掉40余个钻头。从外地买回来的钻头不是硬就是软,唯独洛阳产的钻头勉强能用。为了解决钻头困难,从横水公社机械厂调来两名技工,琢磨洞子岩石特性,研究洛阳钻头优点,经多次试验,研制出既不软又不硬的钻头,供给风钻机使用。然而风钻机移动不便,也不能满足工程需要,不久停止使用,全靠人工抡锤打钎,一捶一钎,强攻硬打。他们抡背锤,舞圆锤,站着打,跪着敲,手震得麻木,胳膊酸疼,谁也不叫苦喊累。因该工程施工由总指挥部共青团组织分工负责,凿洞民工由青年组成,故取名为“青年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