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刘太医(七)大家都有病

目录:我叫刘邦| 作者:横批竖侃| 类别:历史军事

    大家都在回味刘太医的话,觉得不仅比喻精辟,还让人好懂,一下子知道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原来就是这么回事!以后可就明白了。

    这些人当中,要属任敖听得最专注了。他现在似乎进入了一种痴迷的状态,忘记了先前的窘困,非常直率地问,“老伯,那我是不是有病啊?”

    大家听到任敖说出这样的话,都笑了起来,连刘太医也被这种笑声逗乐了。

    “大家别急着笑,任敖说得不错啊,每个人都得要问问自己有没有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只有经常问问自己,是不是有病,才会远离疾病。其实,每个人都有病,只不过没有觉察。就像前面说的杯子,已经到了桌子的边沿,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就是因为还没有被摔碎,就以为自己没病。他们哪里知道,一不留神,杯子摔了,就成了‘已病’。病要是来了,再去求医问药,就稍嫌晚了”

    刘季听到太医这么一说,似乎也来劲了,“以前辈看来,我们大家都有病了?”

    大家哈哈大笑。

    “是啊!不过也不是。只要知道自己有病,就是没病;要是老认为自己没病,就是有病;要是老认为自己有病,那真的是有病了。”

    大家听得又像不明白了,什么有病没病又有病,到底是不是有病,还是弄不清楚。刚刚大家还觉得懂了一些,又被刘太医的一番话给彻底搅糊涂了,而且比一开始更要糊涂。

    这话也太有玄机了。要是这话出自一个陌生的人,大家就会认为是碰到了疯子了。往往,只要听者有意,疯话也有疯话的道理,而且,越疯的话,越让那些相信的人,觉得越是深不可测。

    有时,人们把疯话,当作学问;有时,人们又把学问,当作疯话。最可悲的是,那些越聪明的人越是犯这样的误会,而那些愚笨的人,反而会被认为很聪明。时间一久,那些愚笨的人,也会认为自己很聪明了。大智若愚,大愚也若智。

    刘太医看到大家有些茫然,连忙说道:“诸位也别太认真。其实不是你们想得那么复杂。大家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做伤害身体的事就行了。有病也不用害怕,要不,还要郎中干什么。郎中就是要治病救人,见到的病人越多,医术也越高。病生久了也一样,时间一长,自己都多少学会一点医术了。久病成医官,很多郎中,就是因为自己在小的时候老是生病,或者家里有人生病,老是治不好,就立志开始学医了。而且这么学,很快就会学会医理。我也是小时候多病多灾,才被一位异人收下,教授我雌黄之术,要我学成之后,悬壶济世。刘太医说,“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再说一个与‘不治已病治未病’相关的故事,不知大家爱不爱听?”

    刘季接过话茬,顺口就说道:“说罢,我们听。”不过,一时间也没人附和,估计没必要回答,大家都在等着刘太医接着说。刘季见只有自己一个人说话,觉得怪不好意思的,只得轻轻笑了一声。是不是自己有些急切,显得太鲁莽了。刘季一贯喜欢用自己的意思,替代大家的意思,只不过自己以前没觉察罢了。

    刘太医说,“好。我就说一个扁鹊公的故事。扁鹊公是古代的名医,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一天,扁鹊觐见齐桓侯,一见面,就说齐桓侯有病,需要治疗。齐桓侯没有在意。没过几天,扁鹊公有去见齐桓侯,说,你的病加深了,得赶紧治。齐桓侯觉得扁鹊有些过分,自己好端端的,哪来的什么病。是不是做郎中的,都希望别人有病,把没病的也说成有病,把病轻的说成病重的,故弄玄虚,肆意夸大,危言耸听,想被人重视,觉得自己医术高明,好从中多赚点钱财。齐桓侯有些生气,决定下次再碰到扁鹊,就躲开他,省得烦人。过了几天,齐桓侯又遇上了扁鹊公,正准备躲避,谁知扁鹊公倒先跑了。齐桓侯感到有些奇怪,赶紧派人把他找来,想问个究竟。扁鹊公不去,只是让使者传话,说,以前齐桓侯还有治好的希望,现在没治了,你去告诉他,赶紧准备后事吧。没几天,齐桓侯病了,而且病情逐渐加深,大家都束手无策,再去请扁鹊公,扁鹊公已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齐桓侯就这么死了。”

    “真神啊!齐桓侯要是遇到老伯,就不会死吧?”任敖觉得有些惋惜,向刘太医问道。

    “谁都不行!这种人无可救药了,老认为自己没病,还不相信郎中的话,是治不好的。‘医人要医本,医本要医心’。人最大的病,就是心病。”

    “有道理。”刘季一声感慨。

    “见笑了,诸位权且把老朽的话,作为玩笑,不必当真。唉,时候不早了,我也该睡了。”

    <h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