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第一部分 第七章 娶娇妻成家洞房梦短 拜明师学艺寂寞十年(3)

目录:李时珍| 作者:尚志明| 类别:历史军事

    第七章 娶娇妻成家洞房梦短 拜明师学艺寂寞十年(3)

    李时珍还喜欢《证类本草》。此书为宋代医药学家唐慎微所著,共三十一卷,收药一千七百四十六种。凡经史诸家及道藏、佛典中的医药均收录之。此书初成于元丰五年,后又陆续增补,于元符至大观年间定毕。此书曾两次更名,一次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一次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之后便刊行天下。著书立说之外,唐慎微医德也是极高尚的。他常常到民间为百姓疗疾,不避寒暑,不求钱财,不论贵贱,一视同仁。哪里有病人他就赶赴哪里,从不抱怨。李时珍对这位四川人是佩服的,对这本书更是宠爱有加。

    一天,李言闻来到李时珍的书房,和儿子探讨古今医药之事。李言闻问儿子李杲先生有关阴阳标本的一些观点,李时珍答之。李言闻听罢一笑,对李时珍说,这李杲先生对阴阳的论述是极精到的,只知其一二不行,光入目不够,要入目入口,咀嚼入腹才是。李言闻对李时珍讲,李杲先生曾说过,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李杲先生还说,以病论之,先受为本,后传为标。故百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否则邪气滋甚,其病益蓄也。

    接着,李言闻又问李时珍李杲先生有关药之升降浮沉的论述,李时珍略一沉思又回答之。李言闻听着,心中涌上几分喜悦但并未言表。他知道儿子读医药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然而要想走上行医之路光凭天分是不行的。李言闻说,人人都知李杲先生对药的升降浮沉颇有研究,但要读通读懂、消化于心也不是一件简单之事。李杲讲,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而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所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用药者循此则生,逆此则死。李言闻说他对李杲先生的这些论述深信不疑,行医时总是照此而行,从未有过逆反。他教导李时珍也要遵从这种规律,不可我行我素,乱了用药之法度。李时珍连连点头,说记下了。

    李言闻说,若照王好古先生之说,同样是有其道理的。王先生说,病症上升要使其降之,须知抑也;病症沉降要使其上浮,须知载也。辛主散,甘主发,苦主泄,酸主收,咸主软坚。而五味相制,四气相和,变化多端,万不可轻易处方开药。李言闻告诉儿子,在王好古先生的眼里,《神农本草经》里不谈药之淡味和凉气乃缺文是也。

    李时珍平日里已读过这些东西,但细想来,有些是轻而易举地读过了,虽记住了却似乎还没有真正读进去,只入目而没有入心也。他知道父亲对李杲情有独钟,偏爱有加。他对李杲先生除了敬重之外还有几分感激之情,他李时珍几年前得的骨蒸就是用李杲先生的方子医好的。想到这里,李时珍还生出几分庆幸之感。天下的医药家多如牛毛,但真正通医通药的人却又凤毛麟角。李时珍明白,许多医药家对医药都是通一二或通三四的,通五六者那便是高手了,哪里去找通七八九者呢?哪里找得到?大凡读到有见地的文字时,李时珍从来不放过,他都要一一记下,记在自己的读书札记上。但医海无涯,药海无涯,医药又融为一家,又是相通的,学起来委实是有很大难度。李时珍的读书笔记几年中就写了几十本。他随便一翻,就能找出一些经典的论述来。例如,一页笔记所写,陶弘景先生曾说,大抵养命之药多为君,养性之药多为臣,疗病之药多为佐。并说,上品君中,复有贵贱,臣佐之中,亦复如此。陶先生讲得简洁而精辟,使人一读即通,一通即悟也。陶还说,用药如同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气力不周也。这些李时珍都记下了,而且还特意用符号将其标出。陶弘景同样是李时珍敬佩的医药学家,他虽然也是道家,虽然也炼丹,但李时珍对他却有中肯的评价。他对陶弘景主张的佛、道、儒三教合流的观点有些迷惘,李时珍以为这可不是一件可行的事,三教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独自的思想体系,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三教合流只不过是陶先生的一种理想而已,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