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第一部分 第八章 奸商遇国难机关算尽 绣女闻惊雷误吞绣针(1)

目录:李时珍| 作者:尚志明| 类别:历史军事

    第八章 奸商遇国难机关算尽 绣女闻惊雷误吞绣针(1)

    嘉靖三十年(公元1561年)仲夏,长江流域连降暴雨,数天不止,暴雨引发山洪,导致长江之水倒灌蕲水。一夜之间,蕲州方圆百里一片汪洋。

    先说蕲州城外,江水淹没了农田,田中五谷都被浸泡在水里,成了水上的漂浮物。远远望去,像是从山上冲下的残枝败叶。昔日的田埂都是高上农田一尺有余的,无论从哪来看都能看出来隆起的土坡。远处的堤岸上只剩下一排排孤零零的树木,显得无依无靠的样子。城外的许多房屋都被水浸了三四尺、四五尺,有的则到了丈八尺之多,许多都淹到了房顶。人们在抱怨老天施威,不通人情世故,好端端地田地和粮食就这样被糟蹋了。于是,人们便闭眼合十,乞求上苍,让天老爷赏百姓一口饭吃,说老天把百姓都折腾苦了,再这样惩罚百姓,谁还去给老天爷烧香磕头呢?

    城外的百姓成百上千地都拥到城里,想找个栖身的地方,把水灾熬过去再作打算。

    在蕲州城里,百姓们同样叫苦不迭。蕲州城地势高些,虽没有城外淹得严重,但大多店铺也都进了水。这里的绸缎庄、饭庄、药庄、米庄、当铺甚至连小小的针线店和油盐店都被水淹了。赌局关闭了,花柳巷里的姑娘们都站在楼阁的外廊上欣赏蕲州的水景。她们不知这水什么时候退去,企望自家门前还会人来车往,喧声如鼓,像闹市一样。城里的人们原都是来去匆匆的,而今脚步都慢了下来,总有一种不知所去的感觉。人们都眼巴巴地看着这场突如其来的水灾,一时还想不出应付它的办法,也想象不出它会危害到什么程度。

    蕲州知府娄中阁心如火燎,他坐不住又站不住,此时,他才真真体会到什么叫热锅上的蚂蚁。娄中阁在蕲州做知府已有近十年的光景,还称得上一个清官,口碑还不错。只因口碑好,官才在这里做下来了,而且还受到省里总督和巡抚大人的赏识。这娄中阁做官是极清醒的,他知道,当下最要紧的是吃饭和疾病两件大事,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他命人先去疏通蕲水,让水先有个去处,而后他又下令在城里的几处最高的地方支起帐篷,建了上百个难民点,让百姓们先能住下。然后,他又命人支起大锅,熬米做粥为百姓充饥。这样一来,他心中还稍稍安定了一些,百姓的吃住先是有了基本的保障。

    在洪水之中,蕲州城外的瓦硝坝村却幸免于难,这是人们都没有想到的。瓦硝坝位于蕲州城东门外不远,除了村边上有一两处有水的地方,整个村子内外像和洪水隔绝似的,丝毫没有受到洪水的侵袭。李时珍站在瓦硝坝的最北堤上向远方瞭望,美丽的雨湖已和周围的田地连成一片茫茫水域,正是荷花飘香芦花怒放之时,那荷那芦苇却都不见了昔日倩影。他心中有一种无奈的感受。这是上苍对蕲州人的惩罚吗?

    李时珍懂得,大水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历史告诉他的,是中华千百年来的经验之总结。但他吃不准这大疫是一种什么病症,他想象不出。此时,父亲已到南京的太医院里任职,做吏目,掌管太医院的出纳文书,从九品。虽是大明的最低官级,也是吃朝廷俸禄的。父亲不在家,遇上大事他无人商量,觉得有了孤独之感。蕲州发水之后,李时珍天天都搭乘一条小木船到城里去,到那些百姓的帐篷里去,他也不懂自己为何要去,而且一个帐篷一个帐篷地进,看看那里的灾民有什么病症。他总怕一个早上或一个黄昏里,那种可怕的病症会来临,一倒就是一大片,成千上万的人都倒下。他夜夜睡不着,比那娄知府还要用心用脑。